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3|回復: 2

[墨家] 【墨子】卷32大取诗解4名实必符异而有同圣附覆仁而无利爱虑生利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3 13: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32大取诗解4名实必符异而有同圣附仁而无利爱虑生利爱
题文诗:
诸圣所先,名实.不必实,实不必名.
苟是石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是石唯大,
不与大同.是有便谓.以形貌命,者必,
是之某也,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
唯不,是之某也,某可也.诸以居运,
命者苟,于其中者,皆是,去之因非.
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诸以,
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与意异.
诸同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
丘同,是之同也,然之同也,同根之同.
有非之异,有不然异.有其异也,为其同为,
其同也异.是与不是:一曰乃是,而然二曰,
是而不然,三迁四强.子深其深,浅其浅之,
益其益之,尊其尊次,察山比因,至优指复;
次察声端,名因情复,匹夫辞恶,得人.
诸所遭执,欲恶生者,人不必以,其请得焉.
圣附,而无利爱.生利爱.虑非,
今日之虑.昔之爱人,非今爱人.之爱,
生于虑婢,之利虑婢,之利非虑,之利也;
,乃爱,之爱人.去其爱,
而天下利,弗能去也.昔知啬非,今之知啬.
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二子事亲,
或遇年,或遇凶年,其亲相若,非彼其行,
益也.外执无能,厚吾利者.也死,
而天下害,吾持养奴,万倍吾爱,不加厚.
【原文】4诸圣人所先,为人欲名实。名实不必名。苟是石也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是石也唯大,不与大同。是有便谓焉也。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诸以居运命者,苟人于其中者(11),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智与意异。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同(12),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非之异,有不然之异。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一曰乃是而然,二曰乃是而不然,三曰迁,四曰强。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13)。次察山比因,至优指复;次察声端名因情复,匹夫辞恶者,人有以其情得焉。诸所遭执,而欲恶生者,人不必以其请得焉。圣人之附■也(14),仁而无利爱。利爱生于虑。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爱获之爱人也(15),生于虑获之利。虑获之利,非虑臧之利也(16);而爱臧之爱人也,乃爱获之爱人也。去其爱而天下利,弗能去也。昔之知啬,非今日之知啬也。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二子事亲,或遇孰,或遇凶,其亲也相若,非彼其行益也,非加也。外执无能厚吾利者。藉臧也死而天下害,吾持养臧也万倍,吾爱臧也不加厚。
注释(11)人:『入』字之误。(12)鲋:同『附』。(13)尊:同『■』,减少。(14)■:即『覆』。(15)获:婢。(16)臧:奴。文】
圣人首先要做的,是考核名实,有名不一定有实,有实不一定有名。如果这块石头是白的,把这块石头打碎,它的每一小块也都是白的,白都相同。这块石头虽然很大,但不和大石相同,因为大石之中仍有大小的不同,这是各依其便而称的。用形貌来命名的,一它要知道它反映的是什么对象,才能了解它。不是用形貌来命名的,虽然不知道它反映的是什么对象,只要知道它是什么就可以了。那些以居住和运徙来命名的,如果进入其中居住的,就都是,离开了的,就不是了。那些以居住或运徙来命名的,象乡里、齐国、楚国都是。那些以形貌来命名的,如山、丘、室、庙都是。
    知道与意会是不同的,(同的种类很多,)有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附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有实际不同的异,有是非各执的异。所以有异,是因为有同,才显出异。是不是的关系有四种:第一种是『是而然』,第二种是『是而不然』,第三种叫『迁』,即转移论题,偷换概念,第四种叫『强』,即牵强附会。
    你对于墨家的学说,深奥的就深入探求,浅近的就浅近研究,并体察节用节葬是否应当。其次明察墨家学说之所以成立的根由、学说中的比附、学说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掌握墨家学说的要旨。进一步再深察墨家声教的端绪、借鉴名学的方法、证明它的终因,这样,墨家学说的实情就能够了解。一个平常的人,他的言词虽然粗俗,但也是实情的论断,人们从中还可以了解实情。那些因自己的遭遇坚持一种成见,感情用事,产生好恶,妄下断语的,人们从他的言词中就不会了解实情了。
圣人抚覆天下,以仁为本却没有爱人利人的区别。爱人利人产生于思虑。过去的思虑,不是今日的思虑。过去的爱人,也不是今日的爱人。爱婢这种爱人的行为,产生于考虑婢的利益。考虑婢的利益,不是考虑奴的利益;但是,爱奴的爱人,也就是爱婢的爱人。如果去掉其所爱而能利天下,那就不能不去掉了。从前讲节用,不等于今日讲节用。贵为天子,他利人并不比匹夫利人厚。二子的侍奉父母亲,一个遇到丰年,一个遇到荒年,他们利自己的双亲是相同的,不会因丰年而增多,也不会因荒年而减少。外物也不会使我利亲的心加厚。假使奴死对天下有害,我持养奴一定万倍,并不是对奴的爱心加厚。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4-3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大取》名实辩证与仁爱本真探微

《大取》此章以名实之辨为枢机,展开墨家逻辑学与伦理学的精微论述。所谓"诸圣所先,欲人名实",实乃墨家认识论之根基。名实关系非简单对应,"名不必实,实不必名"的辩证观,较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更显深刻。如白石的"白"属性不随石毁而灭,然"大"的范畴则因具体比较而变,此即"以形貌命者"与"不可以形貌命者"的认知分野。墨家在此展现出超越常识的逻辑思维:概念既有确定内涵("必智是之某"),又须承认认知边界("唯不智是之某")。

居运命名(如乡里齐荆)与形貌命名(如山丘室庙)的区分,实为墨家对语言符号社会性的深刻把握。继而提出的"十同三异"说(重同、具同、连同等十种同;非之异、不然异、同中异三种异),构建起先秦最完备的类比逻辑体系。其中"同根之同"与"为其同也异"的辩证关系,恰如《经上》所言"同异交得",彰显墨家对事物矛盾统一性的认识。

至"仁而无利爱"之论,实为墨家伦理学精义所在。圣人之仁超越功利计较("附覆仁而无利爱"),常人利爱则生于思虑("虑生利爱")。此说解构了爱的主观性:爱婢与爱奴虽同属爱人,然其利益考量各异。墨家犀利指出,即便为天下大利亦不可剥夺基本爱欲,此即"去其爱而天下利,弗能去也"的深层人道主义。文中"持养奴万倍"之喻,更凸显利他主义的实践品格——爱人非抽象情感,而是具体的行为承担。

章末"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匹夫"的平等观,与儒家"亲亲有术"形成鲜明对照。墨家以理性之光烛照伦理实践,既肯定情感的自然发生("情复"),又强调行为的客观效果("至优指复")。这种名实互证、知行合一的思维范式,对当代价值重建仍具启示意义——真正的仁爱,当超越功利计算而归于本真,又须通过理性思虑转化为现实利益。墨家之学,诚为华夏文明中不可多得的理性主义瑰宝。
卢朱伍 發表於 2025-4-10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大取》名实辩证与仁爱本真探微

《大取》此章以名实之辨为枢机,层层剖判同异之理,终归于圣人之仁与利爱之辨,实为墨家逻辑学与伦理学之精要。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名实相耦的认知法则
圣人所重者,在于"名以举实"的认知规范。白石的命题揭示名实关系的三重维度:(1)"败是石也尽与白同"指属性之名的普遍性;(2)"是石唯大不与大同"显个体之名的特殊性;(3)"有便谓焉"强调命名行为的约定性。形貌命名者(如山丘)必须确指其实,而居运命名者(如乡里)则随境迁变,此中已蕴公孙龙"物莫非指"之先声。

二、同异之辨的十重境界
墨家将"同"析为九类:重同(一体)、具同(共属)、连同(相邻)、类同(属种)、同名(指称)、丘同(区域)、附同(依存)、是之同(肯定)、根同(本源)。相对应地,"异"分非之异(实质否定)与不然异(判断相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中见异"的辩证思维——"为其同也异",此说实开后期墨家"同异交得"说之先河。

三、圣人之仁的超越性
"圣附覆仁而无利爱"乃全章要义。圣人仁爱如天覆地载,不杂功利计较(无利爱),此即兼爱之本真状态。而世俗之爱(如爱婢与爱臧)皆因"虑利"而生,具有历史性与条件性。墨家在此划出两重境界:圣人之爱是绝对的"体仁",常人之爱是相对的"用爱"。所谓"去其爱而天下利弗能去",正揭示仁爱作为本体价值不可消解。

四、历史理性的批判
通过"昔之虑非今之虑"的时间性分析,墨家打破爱的永恒幻象。年岁丰歉不影响孝亲之实("其亲相若"),利人之心不随地位改变("天子利人不厚于匹夫"),这些命题皆彰显墨家"以实正名"的实践理性。末句"持养奴万倍"的假设,更凸显功利考量不能替代道德本体的深刻洞见。

此章以名实论奠基,经同异之辨的中介,终归于仁爱本体论,构成严密的义理链条。墨家既肯定"虑生利爱"的经验事实,更追求"仁而无利爱"的超越境界,这种既入世又超脱的思想品格,正是其迥异于诸家的独特精神。
陆交 發表於 2025-4-17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大取》名实辩证与仁爱本真探微

《大取》此章以名实之辨为枢机,展开对认知逻辑与伦理本质的精微论述。墨家名学体系在此呈现三重辩证维度:其一,"名实不必"揭示符号与指称的非对称性,如"石白"之属性可随石毁而俱灭,然"石大"之比较属性则不可简单类推,此即"以形貌命者"与"不可以形貌命者"的认知分野。其二,"居运命名"说破译空间范畴的语义相对性,乡里齐荆之称谓随主体位移而流转,较之山丘室庙的实体命名更具语境依赖性。其三,通过"十同三异"的精密分类(重同、具同、连同至同根之同),构建起先秦最系统的同一性理论框架,其"同异交得"的辩证思维,较公孙龙"离坚白"之说更显实践理性。

在伦理维度,墨家提出"仁而无利爱"的命题,直指道德本体与功利计算的本质差异。"虑生利爱"的论断揭示:爱婢与爱奴虽表面相似,然其利益考量根源各异。此说解构了儒家"泛爱众"的抽象性,确立起以具体需求为本的差序伦理。尤其"昔之爱非今之爱"的命题,彰显墨家对道德实践历史性的深刻把握——正如饥馑丰年侍亲之道虽异,孝心本质未改,此即"权"道在伦理中的运用。

文本的认知方法论尤具现代价值。"深其深,浅其浅"的认知分层理论,与"察声端名因情复"的符号溯源方法,共同构成墨家"三表法"的具体展开。其"匹夫辞恶以得人情"的民本立场,恰与"圣人之附覆"的超越性形成张力结构,暗示着墨学兼爱理想与现实考量的微妙平衡。

此章之要义,在于通过名实关系的逻辑澄清,为"兴天下之利"的墨家宗旨奠定认识论基础。其价值不在建构体系化的形而上学,而在为社会实践提供思维工具,这种实用理性精神,正是墨学迥异于诸子的独特标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