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9|回復: 3

[墨家] 【墨子】卷35贵义诗解3今士不慎为所欲为书以记言得意忘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3 16: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35贵义诗解3今士不慎为所欲为书以记言得意忘言
题文诗:
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
之慎也哉.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继苟而雠,
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
则为之,厚者,刑罚薄者,被毁丑则,
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布慎.子墨子曰:
世之君子,其义,而助之修,其身则愠,
是犹欲其,墙成而人,助筑则愠.岂不悖哉!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故,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欲后世,
子孙法之.今闻先王,不为,是废先王,
之传.墨子南游,使卫,载书甚多,
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夫子教,公尚过曰:
揣曲直,如此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
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读百篇夕,十士,
故周公旦,佐相天子,修至于今.上无,
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书?
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之,
,是以书多.公尚过,之心者数,
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知其要,是以不教,
以书也而,子何怪焉?文以载道,书以记言,
传情递义,情通古今,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原文】3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8)。商人用一布布(9),不敢继苟而雠焉(10),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则为之,厚者入刑罚,薄者被毁丑,则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11),是废先王之传也。』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12),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13),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14),是以书多也。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子之家(15),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取饰车食马之费(16),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注释
(8)布:古代钱币。(9)后一『布』字当作『市』,购物之意。(10)继:疑『纵』字之误;雠:通『售』,以钱买物。(11)遗:『道』字之误。(12)关中:指车上横阑之内,即车中。(13)漆:『七』之借音字。(14)钧:通『均』。
文】
墨子说:『现在士以身处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钱慎重。商人用一钱购买东西,不敢任意马虎地购买,一定选择好的。现在士使用自己的身体却不是这样,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过错严重的陷入刑罚,过错轻的蒙受非议羞耻。士以身处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钱慎重。』
墨子说:『当代的君子,想实现他的道义,而帮助他修养身心却怨恨。这就象要筑成墙,而别人帮助他却怨恨一样,难道不荒谬吗?』
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代,因此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传留给后代子孙,要后代子孙效法它。现在听到了先王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了。』
墨子南游到卫国去,车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导公尚过说:'书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您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晨读一百篇书,晚上见七十士。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的美善传到了今天。我上没有承担国君授予的职事,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如何敢抛弃这些书!我听说过:天下万事万物殊途同归,流传的时候确实会出现差错。但是由于人们听到的不能一致,书就多起来了。现在象公尚过那样的人,心对于事理已达到了洞察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天下事物,已知道切要合理之处,因此就不用书教育了。你为什么要奇怪呢?』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3-26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贵义》第三段阐发

墨子以商贾之慎反衬士行不谨,其言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商者择良而雠,虽一布之微必精其选;而士人纵欲妄为,或陷刑戮,或蒙诟耻,此用身之怠也。其喻精警,直指当时士风之弊。

复言君子求义而恶人规正,犹欲筑墙而怒人助之,此“悖哉”之叹,实刺世人之心障。圣王载道于竹帛金石,欲垂范后世,而今人废先王之传,岂非断文化之脉乎?

至若墨子载书南游,弦唐子之疑,正显墨家“书以记言,得意忘言”之旨。公尚过能揣曲直而略文字,犹庖丁解牛,得技忘筌;然常人未达精微,故需典籍为舟筏。周公勤读百篇、日晤七十士,方成其相业,墨子虽无官职农事之累,犹以书为薪火相传之具,此“同归之物,信有误者”之深意也。

末段“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八字,实通庄玄,墨家亦重言意之辨。书者,道之迹而非道本身,然舍迹无以寻道。今人读此,当思慎身如商、承学如周公,更须由文字入,复超文字而出,方得贵义之真谛。

(全文计496字)
xie4566 發表於 2025-3-30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墨家贵义精神与经典传承之道】

《贵义》篇所载墨子训诫,实为墨家实践哲学之精要。墨子以布商之慎喻士人之轻身,非仅作市井之比,乃揭示"贵义"之深层逻辑:义者非空谈,必以谨身慎行践履之。商人择布之审慎,恰如君子修身之当慎——每念每行皆须经义理权衡。此与《修身》篇"君子察迩而迩修"互为表里,形成墨家独特的道德实践论。

观周公旦"朝读百篇夕见七十士"之典,可见墨家对经典传承之独到见解。周公治世不忘典籍,墨翟游学必载群书,此非拘泥文字,实乃"三表法"中"本之者"的具体实践。墨子点明"同归之物信有误"的认知困境,恰与其"言有三表"的认识论相呼应——经典作为先王之道载体,乃检验言行的根本依据。

然墨家绝非经院式的考据学派。所谓"得意忘言"之论,实将道家体悟融入实践哲学:典籍如匠人之矩,虽不可废,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尚过能"数逆精微",正在于超越文字表象而直契道枢。这种"以经为矩,不拘于经"的态度,与儒家"述而不作"形成鲜明对照,彰显墨家"述而重作"的创新精神。

今人观此,当思经典传承之真义。典籍非束之高阁的古董,实为淬炼智慧的熔炉。墨家训示启示我们:读书贵在得圣贤用心,而非记诵章句;践行须遵义理法度,却要通权达变。此中真谛,于信息泛滥之当代尤具镜鉴价值——既不可如浪士般纵意妄为,亦不当效腐儒般死守陈编,要在慎思明辨中求索大道真义。
xie4566 發表於 2025-4-6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贵义》篇第三段阐发了士人修身、载道传世与为政节俭三大命题,其思想脉络可析解如下:

一、士人修身当如商贾慎行
墨子以"布帛交易"为喻,揭示士人修身之弊:商贾择良布而市,虽一布之微必慎;士人任欲而行,轻则招毁辱,重则陷刑戮。此喻直指战国士风之弊——"意之所欲为则为之"的恣肆态度,恰与儒家"克己复礼"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将市井伦理提升为道德准则,体现其"贵义"思想的生活化特质。所谓"欲其义之成而愠于修身",恰似拒人筑墙反求墙固,此悖论直刺当时"慕义而不修"的虚伪士风。

二、载道传世必藉文献传承
墨子提出"三不朽"的物质载体说:竹帛、金石非徒为存迹,实乃"使后世子孙法之"的教化工具。其车载典籍遭疑的典故尤具深意——当弟子以"揣曲直而已"质疑载书之繁时,墨子以周公"朝读百篇,夕见七十士"为证,揭示"民听不钧"故需"书多"的传播规律。此论与《易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形成对话,而"数逆于精微者可不教以书"的补充,则暗合道家"得意忘言"的认知层级论。

三、为政之道贵在去奢崇俭
篇末"卫国情势论"虽为片段,然"贫家效富家则速亡"的譬喻,与《节用》《辞过》诸篇形成互证。墨子将国家经济比作家庭预算,指出"饰车食马"之奢靡必耗国本,此说直指战国贵族"务淫佚之修"的积弊。其数值化表述(数百乘饰车、数百匹食马)非徒写实,更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提供实证依据。

要而论之,此章呈现墨子思想的三重维度:在个人层面主张"慎身如市"的实用伦理,在文化层面构建"镂金传道"的教化体系,在政治层面坚持"量入为出"的治国原则。其说理特色在于:善用市井常识解构高深义理,以物质载体诠释精神传承,借生活经验论证政治哲学。这种"下学而上达"的言说方式,正是墨家"贱人"本色与"士人"理想的奇妙融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