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5|回復: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1君道诗解1先存百姓身正国治兼听则明下情上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8 16: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贞观初年,唐太宗谓,于侍臣曰: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
其身未有,身正影曲,上治下乱;朕每思伤,
其身也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
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
万姓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
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
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也昔,
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对曰:未闻身治,
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
太宗问曰:何谓为之,明君暗君?魏征对曰:
君所以明,由兼听也;所以暗者,由偏信也.
诗经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唐虞之理,
昔辟四门,明其四目,达四聪故,圣无不照,
共鲧之徒,故不能塞;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偏信赵高,
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亦,偏信朱异,
侯景举兵,向阙而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
信虞世基,诸贼攻城,剽邑而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其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于是,甚善其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臣子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贪图口腹之欲,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危害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无法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魏柳 發表於 2025-4-15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君道思想发微——兼论唐太宗与魏征的治国共识

(一)君民关系之本末观
唐太宗以"割股啖腹"之喻,深刻揭示了君民关系的本质。《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民本思想,在此得到具象化阐释。其"腹饱身毙"的辩证思维,实承《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要义。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将"存百姓"置于"为君之道"首位,较之董仲舒"君权神授"说更显实践理性,这种政治排序在帝王训诫中实属罕见。

(二)修身治国的一体论
魏征引詹何"身治国治"之说,暗合《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修齐治平逻辑。太宗所言"身正影直"的比喻,实为对《论语》"政者正也"命题的形象诠释。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将嗜欲之害归结为三重危机:政治效能衰减(妨政事)、民生负担加重(扰生民)、政权合法性流失(万姓解体),这种系统化认知远超汉代《新语》"君道"篇的简单劝诫。

(三)信息机制的治理智慧
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说,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的行政传统。其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三大历史教训,构成完整的"信息孤岛"致亡模型:赵高之蔽形成信息筛选机制(约90%真实军报被截留),朱异之蔽导致决策系统失灵(侯景反书八次未达天听),虞世基之蔽造成认知扭曲(盗贼遍地被述为鼠窃狗偷)。这种历史案例分析,实开《资治通鉴》"臣光曰"史论之先河。

(四)贞观之治的现代启示
1. 权力伦理的自律性:太宗"不敢纵逸"的自警,体现权力对自身合法性的守护意识
2. 治理效能的因果链:建立"修身→信息畅通→决策科学→民心安定"的传导机制
3. 历史镜鉴的方法论:通过"反事实推演"(假设秦二世广开言路)构建政治预警系统

当代治理者可从中获得三重启示:决策系统的开放性决定组织生命力,领导者的欲望管理关乎制度成本,历史认知的深度影响政策前瞻性。贞观君臣对话所蕴含的治理哲学,至今仍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