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9|回復: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1询访外事知民利害政教得失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8 20: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1询访外事知利害政教得失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题文诗:
贞观初年,唐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
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弓工乃曰:皆非良材.问故工曰:木心不正,
脉理皆邪,弓虽刚劲,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犹,
不得其理.况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
固未及弓,弓犹失之,况于理乎?诏京官,
五品以上,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
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元年,谓黄门,侍郎王珪:中书所出,
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
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其中或有,
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又亦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
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也,顿为万人,
之大弊此,实亡国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朝之时,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
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
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大乱一起,家国俱丧,
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
甚为时论,所贬黜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
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发现错误,有没有指出纠正?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原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人的意见,常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但有的人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是非,就在心里暗自怨恨;有的为了避免和人家搞坏关系,互相顾惜面子,明明知道不属政事的范围,仍马上施行。这种迁就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实在是亡国之政,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没有主见,而酿成祸乱,人们多不能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总认为没有什么;到后来大乱一起,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脱身的人,虽没有遭到刑戮,也是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还会受到世人的舆论谴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一个腔调。』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4-10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二论政体诗解诠要

贞观初年,太宗与萧瑀论弓矢之道,由器物理法推及治国之要,其言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此语虽论弓材,实为政体之喻。弓工所察,非止形器刚劲,更重其质性中直;治国之理,岂独恃权术威势,尤须本心公正?太宗悟此,遂诏五品以上京官轮值中书内省,咨以庶政,务求“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此乃由“器”入“道”,自“术”臻“理”之升华。

一、询访外事:察弊于微,防患于未然
太宗以弓工为鉴,明“当局者迷”之理。帝王居九重之深,易蔽于近臣阿谀,故需广开言路,兼听四方。其令百官更宿中书,赐坐询事,非徒示礼贤,实欲破君臣隔阂,使下情上达。王珪任黄门侍郎时,太宗更直言中书、门下须“相防过误”,若官员“护短忌失”“苟避私隙”,则“小情酿大弊”。此见贞观政治之核心:以制度制衡私欲,以公议矫正独断。

二、灭私徇公:去偏执以存直道
隋末之祸,源于臣僚“依违两可”“面从背言”。太宗深诫此弊,敕群臣“灭私徇公,坚守直道”。所谓“直道”,非固执己见,乃以天下公义为衡。如弓之良窳系于木心,政之兴废亦系君心。太宗自省“为理之意未及于弓”,正是以谦卑之心求至公之境。贞观之治,非独制度之善,更因君臣共持“天下为公”之念,使“雷同附和”之风无所遁形。

三、政教得失:以民为本,以实为据
太宗询访外事,首重“百姓利害”。其理政不尚空谈,必验诸实效。如弓工辨材必观箭直,治国亦需以民生疾苦为镜。贞观元年,太宗见诏敕“或有错失”,即令门下省驳正,此乃以“公议”纠“独断”,以“实绩”代“虚文”。后世谓贞观之风“荡荡乎民无能名”,正因其政教皆本于公心,发于实察。

结语
《贞观政要》此篇,由弓矢之微引申为治国大道,其要义有三:一曰“虚心察弊”,二曰“去私立公”,三曰“以实正名”。太宗云:“弓犹失之,况于理乎?”诚哉斯言!为政者若偏执己见、徇私废公,纵有良法美意,终如邪木之弓,刚劲而失其直。唯守“灭私徇公”之训,方成“天下为公”之治。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