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7|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6清净无为百姓安乐君正臣畏求贤若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9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6清净无为百姓安乐君正臣畏求贤若渴题文诗: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于侍臣曰:往昔初平,
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也,
意犹不足,征求无已,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是故,
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也,无事遂得,
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治国犹如,
栽树本根,不摇则能,枝叶茂荣.君能清净,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至治真情,无为而治.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
臣治于下;或臣乱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
何者为甚?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
诛一劝百,其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上,
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者,之在虞吴,
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唐太宗曰:必如此齐,
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
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
亦甚危苦.与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
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焉也.政者正也.
贞观十九,年时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
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
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
骄奢自矜,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
朕自平定,突厥且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
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
朕于是乃,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
坐以待晨.每思臣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
政教也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
于时康道,泰尔近矣.选贤任能,正己政人.
【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徵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①、伍子胥②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③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徵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葺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注释】

①百里奚:春秋时人,原为虞国的大夫。晋国要借道虞国去伐虢国,目的在于同时把虞国也灭掉,百里奚知道虞公不听臣下的谏奏,所以不敢直言。后来虞国果然为晋所灭。百里奚做了俘虏,被晋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

②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奢被杀。他经宋、郑等国入吴国。吴王夫差伐越国,越求和,子胥谏奏吴王拒绝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不听,并逐渐疏远他。后来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③齐文宣(529~559):姓高,名洋。高欢次子,高澄之弟。东魏时封齐王。550年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仍在邺建都。在位九年,虽仍以鲜卑贵族为政权基础,但也重用汉人杨遵彦,制定齐律,抑制贪污,国力仍较强盛。但他嗜酒昏狂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终于暴死于北齐的军事中心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人们都说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译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侍臣:『君主昏庸,不理政务,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地料理国事,相较于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哪一个的危害更大呢?』魏徵答说:『君主圣明,就能够明察秋毫,对臣子的是非曲直了如指掌,满朝百官谁敢不服,谁敢不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昏庸,不听劝告,虽然有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忠臣,依然无法避免祸患,国家败亡是必然的事情。』唐太宗说:『可能是这样,但是我看到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能够用严明的政治匡扶朝纲,使北齐的统治得以维持,这又如何解释呢?』魏徵说:『杨遵彦侍奉的是暴君,他能为天下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使国家幸免于难,的确显得十分艰难。这哪能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进献忠言,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支持相提并论啊。』
【原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①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②、隋文伐陈③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④。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⑤,日旰而食⑥,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⑦,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注释】

①骄矜:自恃地位崇高而骄纵自傲。

②晋武平吴:晋武帝司马炎279年下令伐吴,次年三月,迫使吴主孙皓归降,重新统一全国。他在位期间,实行占田制,大封宗室,他贪财好货,荒婬腐朽。他死后不久,全国便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

③隋文伐陈:289年,隋文帝攻占建康,俘获陈后主,灭陈。

④弛紊:松弛,混乱。

⑤恒自抑折:恒,经常。抑折,控制约束。恒自抑折即经常克制自己的意思。

⑥日旰而食:因心忧事繁而延迟到晚上才吃饭。

⑦谠言直谏:谠,正直。即以正直的言论陈奏于皇上。
【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对周围的侍臣说:『我看自古以来,那些由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而导致亡国的君王,简直多得数不清。我姑且不说年代久远的事,像晋武帝灭掉吴国、隋文帝征服陈国之后,内心狂妄自大,生活腐朽奢靡,处处不可一世。手下的臣子再没有谁敢多说话,于是国政日渐松弛混乱。我自从平定突厥、打败高丽、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来,让它们一一成为我的疆土,可以说边境上的外族无不敬畏天威,我国的声威教化从此广布四海。我由此而害怕内心滋长自满情绪,常常自我告诫:要勤于朝政,废寝忘食,不敢怠慢。每天都期待有臣子大胆直谏,并且可以把它用于国家的政治教化,我要用对待师长那样的礼节对待忠臣。如果君臣能做到这样,那么国泰民安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6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政体篇第六节阐发了"清净无为"的治国要义,其理甚精,其义甚明。太宗以隋亡为鉴,深悟"君能清净,百姓安乐"之理,此实为黄老之学与儒家仁政思想之融合。

考其要旨,可分三层:其一,以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为反例,证"清净无为"乃治国之本。太宗言"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此语深得《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之三昧。其二,论君臣关系,魏徵提出"君心治则照见下非"的治道观,强调君主正心诚意乃政治清明之关键,此说实本于《大学》"正心修身"之义。其三,辨明"弥缝暴主"与"君臣相得"之别,指出杨遵彦辅佐北齐文宣帝虽暂得治平,终非长治久安之道,此论揭示"君明臣直"方为政道之正。

细究此节,可见贞观之治有三重境界:戒奢从俭的实践智慧、君臣相济的治理格局、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太宗以"骄矜取败"为戒,正是对"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古老训诫的深刻体认。其言简意深,足为后世帝王师法。
条皮导弹 發表於 2025-4-14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政体篇第六节阐微:论清净为政之本与君臣相济之道

(一)隋鉴在前:清净为政的历史依据
太宗以隋亡为镜,揭示"穷兵黩武-民不堪命-政权倾覆"的恶性循环链。其特别指出炀帝之失非在初始资源不足,而在"意犹不足"的贪欲驱动,此乃道家"祸莫大于不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的典型例证。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将"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的物质丰足与"征求无已"的心理饥渴形成对比,恰印证《尚书》"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的训诫。其提出的"清净无为"治国方略,实为黄老之学与儒家民本思想的融合——"徭役不兴"对应老子"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年谷丰稔"暗合《孟子》"不违农时"的王道思想。

(二)政体根本论:树木喻的政治生态学
"治国犹如栽树"之喻具有三重深意:其一,以"本根不摇"喻制度稳定性,呼应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经义;其二,"枝叶茂荣"象征民生发展,符合《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逻辑;其三,将君主"清净"作为根本保障,体现《易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统御智慧。此喻超越简单休养生息说,构建起"君心-制度-民生"的联动体系,较之汉初黄老之治更具主动性。

(三)君臣互动辩证法:魏徵的政体平衡说
贞观十六年君臣问对揭示出四种政治形态组合:君昏臣乱(暴秦模式)、君明臣治(贞观理想)、君昏臣治(杨遵彦模式)、君明臣乱(理论可能)。魏徵特别强调"君心治则照见下非"的投射效应,此说源于《大学》"格物致知"的认知哲学与《韩非子》"明君贵独见之明"的统御术结合。其评价杨遵彦"弥缝暴主"为"甚危苦",实暗含《荀子》"从道不从君"的士人伦理,揭示出贞观朝"君臣共治"的本质是道统对政统的规训。

(四)防骄矜的帝王心术:贞观晚期的自警机制
贞观十九年太宗的自省呈现微妙转变:从早期"恐人不言"的纳谏姿态,发展为"恐怀骄矜"的自我觉察。其"日旰而食,坐以待晨"的勤政表现,已超越诸葛亮"夙夜忧叹"的个人操守,形成制度化的"抑折"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拭目以待师友"的表述,将臣子定位从工具性的"谏臣"提升为价值性的"师友",实现《礼记》"教学相长"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创造性转化。

(五)当代启示:贞观治理模式的现代性转换
1. "清净无为"的现代诠释:建立政府权力负面清单,减少行政干预市场
2. "本根不摇"的制度改革:保持核心政策稳定性与延续性
3. 君臣共治的现代转化: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的治理体系
4. 防骄矜机制建设:领导干部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度

结语:贞观政体论的精髓,在于将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儒家"正己正人"的伦理要求、法家"形名参同"的制度技术熔于一炉,形成动态平衡的治理体系。其"栽树喻"揭示的政道规律,至今仍为治国理政者不可不察的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