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2|回復: 1

[儒家代表人物] 关于确定孔子诞辰日与纪念日的建议

[複製鏈接]
余觉中 發表於 2022-10-1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两千多年来孔子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学习圣人、纪念圣人以创建美好社会与实现天下大同也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孔子的生辰历千百年而未决。今天,随着历代学者的不断考辨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应当已到彻底解决这一千古悬案的时候了。

孔子的生辰在【春秋谷梁传】中有明确而完整的记载: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虽然【春秋公羊传】有一种版本将十月记成十一月,但因十月有庚子,十一月不可能有,故历代学者皆以【谷梁】记载为正。这是关于孔子生辰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载。此日换算成夏历为八月二十一日,换算成西历儒略历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换算成西历格里历,即现在通行的公历,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史记】却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但未记出生月日。据推测,司马迁以为【公羊】所记的十一月是夏历,那么,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换算成周历即为襄公二十二年正月,因此所记生年比【谷梁】【公羊】要晚一年。因为【史记】只记生年,信【史记】者又将【史记】的年配上【谷梁】的月与日,这便是孔子生于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的由来。如换算为西历儒略历,则为公元前551年10月4日,换算为西历格里历,即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将不同来源的年与月日拼凑而成的日子自然不如有直接记载的日子更可靠,因此,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二十一日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孔子诞辰日,国内的祭孔活动可选在此日举行。

目前,孔子已走向世界,现在国际通行1582年以后由儒略历修正而来的格里历,如以夏历的八月二十一来庆祝纪念孔子的诞辰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有所不便。虽然孔子生辰对应的西历儒略历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但作为国际公共的纪念日似依现行的公历更为合理。一则因为格里历更为精确,二则因为将来国家如将教师节改定在孔诞日,则依格里历换算的10月3日也许更便于举行庆祝活动。教师节原定在9月10日,此时正处于开学之初,不仅所选日期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师生也忙得无法庆祝。如改在10月3日,教师节正好在国庆节的假期之中,无需特别放假,庆祝完共和国诞生之后马上庆祝教师节,并以此纪念万世师表的诞辰,这正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旨,这样,尊师重教的风气才能大兴,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才能大行,中国的教育事业有望迎来新的春天。

余觉中
辛丑年八月廿七日
2021年10月3日
于中和居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真衣 發表於 2025-4-1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孔子诞辰日与纪念日考辨及建议

孔子诞辰日之考辨,实为中华文明传承之大事。历代学者于此聚讼纷纭,今当以严谨之学术态度,参酌古今研究成果,予以厘定。

一、文献考据与历法推演
《春秋谷梁传》所载"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实为最古之记录。经清儒崔东壁、近人钱穆等考证,此记载较《公羊传》更为可信。以现代天文历法推之:
1. 周历十月庚子,当夏历八月二十一日
2. 换算为儒略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3. 格里历(现行公历):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史记》所记襄公二十二年之说,实因司马迁误将《公羊传》"十一月"理解为夏历所致。后世将《史记》之年与《谷梁》月日拼合,遂生八月二十七日之说,此实为文献误读之结果。

二、纪念日确立原则
1. 历史性原则:当以最早文献《谷梁传》为准
2. 精确性原则:现代天文推算已可精确还原
3. 实用性原则:兼顾传统历法与当代使用

三、具体建议
(一)国内纪念日
宜定夏历八月二十一日为"至圣先师诞辰纪念日"。此日:
1. 符合传统祭祀习惯
2. 延续清代以来祭孔传统
3. 保持文化传承连续性

(二)国际纪念日
建议以格里历10月3日为"孔子纪念日"。其优势在于:
1. 历法通用性:便于国际交往
2. 文化象征性:10月正值金秋,合"万世师表"之意
3. 教育实用性:可考虑将此日设为教师节

四、教师节改期之议
现行9月10日教师节确有调整必要:
1. 时间上:开学初期事务繁忙
2. 文化上:缺乏历史渊源
3. 若改至10月3日:
恰处国庆假期,便于组织活动
承国庆之后,启尊师之风
合《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旨

五、结语
确定孔子诞辰,非仅为考据之争,实关文化传承之大计。建议以夏历八月二十一日为传统纪念日,公历10月3日为国际纪念日,使圣人之泽,既能承续传统,又便于当代弘扬。如此,则文化自信可彰,师道尊严可立,教育大业可兴。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