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誕辰,前人聚訟紛紜,清末孔廣牧作【先聖生卒年月日考】[1],羅列了近百種觀點,如果再加上近現代的討論,就更多了。近年來有不少人提出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但今天通行的9月28日卻遭到不少人提出質疑並提出新的觀點。因此,有必要徹底理清孔子誕辰問題的源流。關於孔子誕辰的觀點雖多,但所依據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只是各家對材料的看法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首先要對原始材料進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偽。所謂原始材料,指漢代及以前的材料,因為漢代之後的一系列說法都是由這些原始材料衍生出來的。原始材料主要有四項:一、【公羊傳】【穀梁傳】;二、【史記】;三、漢代其他相關記載;四、【世本】;本文首先對以上材料進行考辨,得出一個較為可靠的結論,然後追溯9月28日這一日期的由來,最後列表綜述孔子誕辰日的源流。
一、【春秋公羊傳】與【春秋穀梁傳】
阮校本【春秋公羊傳·襄公二十一年】經文: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來朝。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於商任。十又一月,庚子,孔子生。
阮校本【春秋榖梁傳·襄公二十一年】經文: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來朝。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於商任。庚子,孔子生。
對比兩條材料,可以發現【公羊傳】比【穀梁傳】多『十又一月』四字,這是怎麼回事?學者們都注意到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的說法:
傳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無此句。
由此可見,陸德明為之音義的【公羊傳】是沒有『十有一月』四字的,但他又列出兩個別的版本,一個是有此四字,另一個是不但沒有這四字,並且連『庚子孔子生』這句也沒有。這句話給我們的暗示是,『十有一月』四字應該是衍文,為什麼會衍此四字?因為經文前文有『十月庚辰』,這裏又是光禿禿的『庚子孔子生』,傳抄者可能覺得十月下來不就是十一月嗎,於是加上了『十有一月』四字,當然這只是猜測而已。另外,當時還存在沒有這句話的版本,這也進一步說明,記載孔子生日的這句話是傳經的經師所為,它的有無有一定的隨意性,漢代公羊學有顏氏、嚴氏之分,或許正是其中一家有而一家無。不過何休在這句話下注云『時歲在己卯』,可見何休用的版本是有這句話的,但他所見的版本有沒有『十有一月』四字就無法考證了。
另外,有學者將陸德明的這句釋文當成是何休的注文:『【春秋公羊傳】中的『十又一月』當是衍文。何休在本句下注釋說:「庚子,孔子生,傳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無此句。」何休當時看到的兩個版本【春秋公羊傳】中,另一個版本就沒有『十一月』的字樣。何休的說明非常重要,他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2]這也是因為後世也將陸德明對【公羊傳】的釋文混編入【公羊傳註疏】中所引起的誤解,試想,經、傳、注、疏、音義五類不同的著作合編在一起,如果沒有明顯的標記,很容易混淆的。
總之,【公羊傳】與【穀梁傳】關於孔子生日的記載其實是一致的,都是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只是今本公羊傳誤衍了『十有一月』四個字。
二、【史記】所載孔子生年
【史記】有三處提到孔子生年,第一處是【十二諸侯年表】在魯襄公二十二年中標註:孔子生。第二處【孔子世家】云:『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第三處【魯周公世家】云:『襄公二十二年孔丘生。』【史記】三處記載完全一致,但都只有年份,而沒有詳細的月日。【史記】中頗有年代記載矛盾之處,但關於孔子生年完全一致,這也難能可貴。
杜預【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注云:『仲尼以二十二年生。』【哀公十六年】注云:『魯襄公二十二年生。』杜預應該是依據【史記】的記載而來。陸德明【左傳音義】『魯襄公二十二年生』下云:『本或作魯襄公二十三年生,則與史記孔子世家異,此本非也。』可見當時杜注【左傳】有把『二十二年』誤為『二十三』年者,數字本來就容易訛誤,這也可以理解。
另外,有學者認為【孔子家語】中有孔子生年的記載。清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引【史記】云:
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生自註:公羊傳,襄公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傳,冬十月庚子,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自註:【史記·孔子世家】[3]
【史記】原作『二十二年』,這裏明顯是誤引。這個錯誤不知是陳士珂本人弄錯的,還是此書在翻刻、流傳的過程中弄錯的。不過,有人竟然誤認為這句話是【孔子家語】的本文:
【孔子家語】:『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生。』註解:『公羊傳,襄公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傳,冬十月庚子,孔子生。』這是【孔子家語】中唯一提到孔子誕辰的文字,將出生年份推遲到魯襄公二十三年,更加錯誤,前人已經指出。又沒有出生之月日,故沒有參考價值。[4]
陳士珂明明已經註明資料來源是【史記·孔子世家】,而且原書頂格的是【家語】原文,低一格的是陳士珂的『疏證』,在『疏證』文中還夾雜着他的自注。
三、漢人其他材料
漢代關於孔子誕辰的記載,除了以上兩種材料,還有如下幾則:
1.漢儒賈逵的觀點。襄公二十一年賈逵註:此年仲尼生,哀十六年夏四月已丑,卒七十三年【左傳·襄三十一年】正義引
2.漢儒服虔引用賈逵的觀點。昭二十四年,服虔載賈逵語云:『是歲孟僖子卒,屬其子使事仲尼。仲尼時年三十五,定以孔子為襄二十一年生也。』同上
3.東漢延熹八年【老子銘】所載。孔子以周靈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見洪适【隸釋】,周靈王廿年即魯襄公二十一年
四、關於【世本】記載孔子誕辰問題
許多學者研究孔子誕辰,援引【世本】的材料。如董作賓先生,在其多篇文章中指出,【世本】有『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這句話。由於【史記】的創作曾參考【世本】,則【史記】中關於孔子生年的記載就自然認為來自【世本】。夏乃儒先生在【孔子大辭典·孔子誕日】中也說:『史記之年與世本所記一致。』但是,其實【世本】中並沒有這條記載。關於這一點,金友博先生在【史記孔子生年索源】一文中有詳細論證,今參考其文,略述如下。
學者之所以認為【世本】有記載孔子生年,源於對【孔氏祖庭廣記】中一段話的誤解:
至聖文宣王魯曲阜昌平鄉闕裏,其先宋人也。世本雲宋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其子奔魯為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長子曰伯皮有疾不任繼嗣,遂娶顏氏禱於尼山,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丘字仲尼,二歲紇卒。孔子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
此處的『世本雲』,但云到何處,卻是個問題。如果所云包括『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這句話,那麼這句話自然就是來自【世本】。但是據考證,世本所云,僅截止到『伯夏生叔梁紇』,以下全是【廣記】作者引他書的話。證據有幾條:
其一,他書如【毛詩正義】【穀梁疏】【左傳正義】引用世本這段話,『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仲尼。』只是簡略記載孔子的世系,中間並沒有孟皮的故事,更沒有娶顏氏的故事。也絕不見孔子誕辰的信息.
其二,【世本】是對諸侯大夫世系的記載,是流水賬式的,其基本格式是『某生某』,記載孔子誕辰不合其書體例。
其三,漢唐經史大師,在論及孔子誕辰時,無一引【世本】為說。如【穀梁疏】【史記索隱】等,都多次引用【世本】,但在論及孔子誕辰時只提【史記】與【春秋三傳】。如果【世本】有這句話,豈有不用之理。
綜上所述,【世本】中並無孔子誕辰的記載,而僅有關於孔子的世系羅列。【孔氏祖庭廣記】記載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這句話應該是該書作者孔元措的話。
五、以上文獻之關係及較為可靠的結論
【世本】雖然是非常古老的原始文獻,但事實上它並沒有記載孔子誕辰,所以【史記】等書的記載不可能來源於它,此項可忽略不計。剩餘三項按年代先後排列如下:
第一項:【公羊傳】和【穀梁傳】,主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
第二項:【史記】,主魯襄公二十二年,無具體日期。
第三項:賈逵、服虔、老子銘,主魯襄公二十一年,無具體日期。
先看第三項與前兩項的關係,第三項採用的是【公羊】【穀梁】魯襄公二十一年的說法,而不取【史記】二十二年的說法。眾所周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其中【春秋】一經為公羊博士,終兩漢皆然,在漢人眼裏【公羊傳】是春秋的正統解釋。【左傳】【穀梁】雖然在漢代也有流行,但它們僅屬於民間性質的學術。漢人稱【公羊傳】一般直接稱『春秋傳』,具有僅次於經典的地位。漢代刻石經,除了把五經刻上去,又加了【公羊】和【論語】,二者是儒家『傳記』中地位最高的二部書,因此,一般學者提到孔子誕辰當然要以【公羊傳】為依據。再看第一項與第二項的關係。在司馬遷作【史記】時,【公羊傳】早已立為博士,成為具有權威性的學說,而司馬遷作【史記】也有繼承春秋的意思,所以他不可能對【公羊傳】關於孔子生日的記載一無所知。既然知道,他不可能再去記錄另一個與之不同的說法且沒有任何說明。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孔子生年,幾乎可以肯定資料來源就是【公羊傳】。但為何又與【公羊傳】不同,而相差一年呢?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司馬遷誤把【公羊傳】的日期按周正以十一月為歲首計算。如果司馬遷見到的是衍了『十有一月』的文本,則十一月按周正是第二年了;第二種可能,如果他見到的是沒衍『十有一月』的文本,由於漢朝在太初之前,都是以十月為歲首,可能他習慣性的認為十月就是第二年了,於是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總之,過去由於人們過度崇拜司馬遷,所以對其結論深信不疑,反而置二傳於不顧。其實【史記】中的年代錯誤不在少數,而二傳都在【史記】之前,應該比【史記】更為可靠。
綜上所述,孔子誕辰的材料應以【公羊傳】【穀梁傳】所載最為準確,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換算成今天通行的農曆,即八月二十一日。不過要換算成公曆,就遇到一個小小的麻煩,因為公曆有儒略曆和格裏歷之分,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開始實施,在1582年10月4日之前,西方用的都是儒略曆,但由於此曆法不夠精確,過400年約誤差一天,於是自1582年10月5日起改用新的曆法,即格裏歷,並將這一天改為10月15日。而孔子出生時,既沒有儒略曆,也沒有格裏歷,應該用哪個曆法推算呢?江曉原先生主張用儒略曆,推算結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5],徐文新先生主張用格裏歷,推算結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6]。那麼,到底用儒略曆合理,還是格裏歷合理呢?有些人以為格裏歷更精確,所有的歷史年代都應用格裏歷表述。江曉原先生認為,應以1582年格裏歷的實施為分界線,此後應該用格裏歷,公元前46年到1582這段時間應該用儒略曆,因為格裏歷還不存在。而公元前46年之前國際歷史學界和天文學界的不成文約定是用儒略曆,『因為公元前46年之後開始使用儒略曆,那麼將這一曆法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是很自然的;如果使用格裏歷來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就要跳過一千六百多年,這顯然不合常理。』[7]江先生的解釋顯然更為合理。
不過,雖然不同的曆法表述孔子誕辰的日期是不同的,但它們無疑指的都是歷史上的同一天。如果將歷史看作一條直線,每一天看作這條直線上的一個個點,那麼這一天就是這條直線上的一個完全可以確定位置的點。但要表述這個點的位置,首先要確定一個原點。國際上通常以公元前4713年1月1日這一天作為原點,此後的每一天的坐標都用累積的數字表示,如公元前4713年1月2日的坐標就是2,以此類推,孔子誕生的那一天的坐標是1520037[8],這就是儒略日的表述方法,這一方法超越了不同曆法的差異。
六、9月28日之由來
由上文可知,孔子誕辰較為可靠的農曆日期為八月二十一日,公曆日期為10月9日,或10月3日。那麼,今天通行的9月28日又是怎麼來的呢?
由於過去人們多相信【史記】所記載的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之說,於是便將孔子生日後移一年,定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即農曆八月二十七日。這一日期在金代孔元措所著的【孔氏祖庭廣記】卷八就已經推算出來:『先聖生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此後元明清各朝基本上都認同這一日期。但每年隆重的祭孔大典並不在孔子生日舉行,而是在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分別舉行,孔子誕辰日只是進行簡單的齋戒、慶祝。
民國元年,國家實現共和政體,決定廢除祭孔大典,而只於孔子生日那天舉行紀念活動。1912年9月26日民國政府教育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長電云:『查孔子誕日,應以陰曆就陽曆核算,本年陰曆八月二十七日,即陽曆十月七日,自民國元年為始,永以十月七日為舉行紀念會之期。』[9]這種算法很是荒唐,因為1912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對應公曆10月7日,但孔子出生那一年的八月二十七未必對應10月7日。1913年9月17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又決定以孔廣牧【先聖生卒年月考】所考定的日期農曆八月二十八日為標準日期,且不得換算為陽曆:『惟孔子生日既從夏正考定,自不得溯從夏正,否則恆致牴牾,轉近誣妄。嗣後各校應永依舊曆八月二十七日[10]行禮。』不過湊巧的是,當年的八月二十八日,恰恰是公曆的9月28日。這是9月28日這個日期第一次與孔子誕辰扯上關係。魯迅在1913年的日記中有記載:『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休息。又雲是孔子生日也。』不過,魯迅所記的9月28日雖然沒錯,但當時認定的實是農曆的八月二十八日,而非公曆的9月28日,只是農曆八月二十八日這一天湊巧是公曆9月28日而已。
後來,袁世凱想搞復辟,試圖重新恢復祭孔大典。1913年12月頒佈了【祀孔案審查報告書】,仍決定沿用傳統做法,於春秋上丁日舉行祭祀典禮:
竊謂春秋兩祭仍宜適用,上丁或疑與新曆,不甚相宜,則有說焉。…… 政令用陽曆,所以取世界之大同,祭祀用陰曆,所以從先聖之遺志。言各有當,事不相蒙也。若改於每年開學之首日舉行祀典,我國幅員廣大,氣候不同,開學之期,斷難一律,未便作為通祭之期。若即於先聖生日舉行祭禮,不知祝聖慶典,通國所同。若國家崇祀之上儀,義取特尊,礙難並舉。此本審查會議以夏時春秋兩祭為祀孔之日之理由也……此外開學祭、誕日祭,應按照從前習慣,自由致祭,無庸特為規定。[11]
這段話解釋了祭孔大典仍採取傳統春秋兩祭,而不取每年開學首日及孔子生日的理由。這是就官方層面講,而對於民間層面,則開學日、孔子生日當天仍可自由舉行紀年活動。1914年9月出台的【祀孔典禮】便正式規定『以夏時春秋兩丁為祀孔之日』[12]。而湊巧的是,1914年仲秋八月上丁日為八月初九丁巳,公曆也剛好是9月28日。9 月25 日,袁世凱發佈【舉行祀孔典禮令】云:『前經政治會議議決,祀孔典禮業已公佈施行。九月二十八日為舊曆秋仲上丁,本大總統謹率百官舉行祀孔典禮。』[13]不過這個9月28日依然跟孔子誕辰無關,它只是與農曆仲秋上丁日偶爾重合而已。北洋政府時期,基本繼承了春秋祭孔的習慣,而對孔子生日當天的活動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
真正重視孔子生日要從國民政府時代算起。1928年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為顯示其革命性,廢除了春秋祭孔典禮,而只於孔子誕辰日舉行紀念活動。由於當時正式廢除了舊曆,改用公曆,於是又在1934年直接把過去沿用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改為公曆的8月27日,並將此日定為孔子誕辰紀念日。此後國民政府曆年均在此日舉行一些紀念活動,1948年8月27日在大陸舉行最後一次。1939年,還定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
這中間有一個插曲。1942年,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將孔子誕辰日由8月27日正式改為9月28日,並作了詳細考證。[14]其主要觀點是認為孔子的生日只有兩種可能,即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或二十二年十月庚子,前者推算為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或公曆10月3日,後者推算為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或公曆9月28日。由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沿用已久,便決定採用後說,定孔子誕辰為公曆9月28日。這是9月28日第一次作為孔子誕辰登上歷史舞台。不過他們的推算是按照格裏歷進行的,如果按儒略曆,則八月二十七日當是10月4日。
國民黨退到台灣後,由於一些學者的建議,也決定重新研究教師節即孔子生日問題,最後也決定採用9月28日這個日期,並於1952年8月18日由蔣介石頒佈施行至今。
綜合本文,為清楚表示孔子誕辰日的問題源流,製作表格如下:
孔子誕辰日的問題源流表格
注釋 1. 見【皇清經解續編】卷一千四百十四 ~ 一千四百十五 2. 畢寶魁:【孔子生年生日詳考】,【遼寧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3. 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上海書店1987年版,第235頁。 4. 畢寶魁:【孔子生年生日詳考】,第37頁;岳冠林:【孔子誕辰考】【懷化學院學報】2014年第9期沿用。 5. 江曉原:【孔子誕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歷史月刊】台灣1999年第8期。 6. 徐文新:【孔子誕辰的推算】,中國儒學網2003年7月30日發佈。 7. 江曉原:【儒略曆還是格裏歷:這是一個問題】,【中國國家天文】2007年第4期。 8. 這是江曉原先生的推算。 9. 【教育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長電】,【政府公報】,1912149,可登陸台灣『政府公報資訊網查詢』。該條中的十月七日,被多人誤引為十月十七日,如李俊領的【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山東師範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第66頁,朱文哲【符號、儀式與認同:民國時期的孔子誕辰紀念】【天府新論】2015年第4期。 10. 『七』當為『八』,當時公文出現錯誤,參常會營【民國初年關於祭孔問題的爭議】一文。 11. 【祀孔案審查報告書】,【孔教會雜誌】第一卷第十一號,1913 年12 月。 12. 政事堂禮制館:【祀孔典禮·呈文】,第 1 頁,民國三年。 13. 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第二卷,第1399-1400 頁。 14. 【孔子誕辰定為9月28日】,見【華北編譯館館刊】,1942年第1卷第2期。
2017年9月28日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