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8|回復: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3非行之难终之斯难仁义俭约渐终始不渝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3 16: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3非行之难终之斯难仁义俭约渐终始不渝题文诗:
贞观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
近岁颇好,奢纵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
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真情,
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
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
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
则重谷帛,而贱珍奇.受命初皆,遵以成治;
稍安后多,反之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
万乘之尊,有四海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
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亏,于嗜欲故?
古语有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
终之斯难.所言信矣.伏惟陛下,年甫弱冠,
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
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
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
舜未为远.臣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
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可失;
俭约之志,终始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
德音在耳,敢忘之乎?顷年以来,稍乖曩志,
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于左.

【原文】

贞观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近岁颇好奢纵,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注释】
①受图定鼎:意谓承受天命,建都开国,登上皇位。
②岩廊:原指高峻之廊,后多用为朝廷之称。
【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徵担心唐太宗不能将克勤克俭的政务作风坚持到底,近年来很爱铺张,于是向唐太宗呈上了一篇奏疏:
我发现,历朝历代的帝王奉天承运,创下基业之后,都希望将帝业传至千秋万代,所以他们崇尚无为而治,以德治天下。他们对语言的要求是崇尚朴实而弃绝浮华;论人,则重用忠臣良将,鄙视奸佞小人;制度上,杜绝奢侈崇尚俭约;谈物产,重视谷物棉帛,轻视奇珍异宝。他们在治国初期,都能遵守这些条款,可是国家稍一安定,就开始违背初衷,伤风败俗。这是为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因为君王乃万民之尊,富有天下,他说的话没有谁敢违抗,他的意愿人人必须依从,从而使公道被私情隐溺,礼节被嗜欲所淹没而造成的吗?古语说:『知并不难,难的是行;行也不难,难的是善终。』说得太正确了。
【原文】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②,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于左:
【注释】
①区宇:疆土,境域。
②曩(nǎnɡ)志:以往的志向。
【译文】
想起陛下二十岁就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力挽狂澜,威震四方,创下了帝王的基业。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时,陛下能克服自己的嗜好私欲,克勤克俭,身体力行,致使国泰民安,达到至治。论武功,则商汤、周武王都无法与你相比,若论仁德,你与古代尧、舜等明君相差不远。我在陛下身边做官已经十多年了,常常在帷幄之中接受陛下圣明的旨意。陛下时常告诫臣下要坚守仁义之道,不可丧失;保持节俭的习惯,不可改变。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陛下的圣德之音至今仍在我耳边时时响起,臣怎敢忘记呢?但是这几年来,陛下稍稍偏离了以往的志向,敦厚淳朴的风气没能自始至终地保持下来。现在我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列在下面,以备陛下参阅: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7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如始论》

魏徵此疏,实为贞观政要之枢机,道破帝王治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通弊。其以"知易行难"为经,以"终始不渝"为纬,剖陈守成之君最易堕入三重迷障:一曰权势之惑,"万乘之尊"令谏路壅塞;二曰物欲之溺,"四海之富"诱礼制崩弛;三曰怠惰之渐,"嗜欲渐开"致初心转易。

考其谏言理路,实承《尚书》"慎厥终,惟其始"之训,更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相发明。魏徵特拈出"渐"字为眼目,揭示德业之隳非在旦夕,而在"稍安之后"的潜移默化。其举太宗弱冠定鼎、壮岁成治之功,非为颂圣,实欲以"克壮抑欲"的旧日镜像,照见当下"敦朴渐亏"之危。

至若"汤武不足方"云云,非阿谀之辞,乃《孟子》"引君当道"之术。以尧舜为比拟,正是为"终始不渝"立极;言"德音在耳",实暗用《诗经》"无曰苟矣,不遗一老"之典,使太宗悚然自省。此谏之精要,在将"慎终"之义析为三阶:初则"知"其道,继则"行"其政,终须"守"其志。

今观贞观中晚期之治,恰印证魏徵所忧:制度之俭约易复,人心之淳朴难持。然此疏终成"帝王明镜"者,正在其不以指摘为能,而以"终始不渝"四字,为君德立一恒常之度。后世当识:守成之难,非难在法度废弛,而难在初心蒙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