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6|回復: 1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26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27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29 22: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26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27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题文诗:
昔相景公,晏子布衣,鹿裘以朝.景公问曰:
夫子之家,若此贫是,奚衣之恶!寡人不知,
是寡人罪.晏子对曰:婴有闻之,盖顾人而,
后衣食者,不以贪昧,为非而盖,顾人而后,
行者不以,邪僻为累.婴不肖也,婴之族又,
不如婴也,待婴以祀,其先人者,五百家婴,
又得布衣,鹿裘而朝,婴不有饰!再拜而辞.
仲尼有曰:灵公也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国;
庄公也壮,晏子事之,以宣其武;景公也奢,
晏子事之,以恭俭也;其君子也!相三君而,
善不通下,晏子细人.晏子闻之,见仲尼曰:
婴闻君子,有讥于婴,是以来见.如婴也者,
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
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闲士,待婴举火,
者数百家,臣为此仕.如臣也者,岂能以道,
食人者哉!晏子出时,仲尼送以,宾客之礼,
再拜其辱.返而命其,门弟子曰:救民之姓,
而不夸也,行补三君,而不有也,晏子君子.

【原文】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第二十六〔〕
  晏子相景公〔2〕,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贫也〔3〕,是奚衣之恶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罪也。』晏子对曰:『婴闻之,盖顾人而後衣食者,不以贪昧为非〔4〕;盖顾人而後行者,不以邪僻为累〔5〕。婴不肖,婴之族又不如婴也,待婴以祀其先人者五百家〔6〕,婴又得布衣鹿裘而朝,于婴不有饰乎!』再拜而辞〔7〕。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与陈无宇请浮晏子、景公睹晏子之食而嗟其贫章旨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刘师培云:「黄本此章挩。」

  〔2〕 苏舆云:「『晏子』旧刻误『景公』,今从浙刻正。」

  〔3〕 刘师培校补云:「後汉书虞延传注引『其』作『之』。」

  〔4〕 刘师培校补云:「『昧』与『冒』同。(左传文十八年云:『贪於饮食,冒於货贿。』)」

  〔5〕 陶鸿庆云:「上句『衣』字,下句『盖』字,及中间两『不』字,皆衍文。元文当云:『盖顾人而後食者,以贪昧为非;顾人而後行者,以邪僻为累。』『顾人而後食』云云,如有参士之食而自足是也;『顾人而後行』云云,如惩庆氏之亡,而辞邑是也。此晏子因公言衣恶,假食与行以起例耳。今本盖後人不达其义,而以意加之。」

  〔6〕 则虞案:元刻本「祀」误「祝」。

  〔7〕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原文】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1〕

  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2〕,晏子事之以宣武〔3〕;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4〕!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於婴〔5〕,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闲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反,命门弟子曰〔6〕:『救民之姓而不夸〔7〕,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8〕。』
【注释】
  〔1〕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与仲尼之齐不见晏子、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章旨同而述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2〕 卢文弨云:「孔丛诘墨篇作『怯』。案:左传『齐侯既伐晋而惧』,则『怯』字亦非误。」

  〔3〕 刘师培校补云:「『宣』与『桓』同(左传『曹宣公』,礼记作『桓』),故『宣武』并文。(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广雅释训:『桓桓,武也。』)」

  〔4〕 孙星衍云:「句上脱『晏子』二字,孔丛诘墨篇:『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洁;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此作『庄公壮』,与孔丛云『怯』者不合。庄公好勇,疑作『怯』之误。」

  〔5〕 刘师培云:「黄本『讥』作『识』。」

  〔6〕 苏时学云:「『命』,犹『告』也。」

  〔7〕 黄以周云:「『姓』与『生』古通。」

  〔8〕 孙星衍云:「已上二章,黄之寀本、凌澄初本皆删去,今据沈启南本补入,余篇次第,亦多错乱,皆订正。」◎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广义成在 發表於 2025-4-13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外篇二章义疏

《晏子春秋》外篇上卷二十六、二十七两章,以衣裘之俭、事君之诚为表里,彰显晏子"俭以养德,忠以事君"的君子之道。此二章虽事异而理同,今合而论之。

二十六章载晏子"布衣鹿裘以朝",景公见其衣敝而叹其贫。晏子对曰:"婴闻之,盖顾人而後衣食者,不以贪昧为非;盖顾人而後行者,不以邪僻为累。"此语实含双重深意:其一,君子当先民后己,《礼记·坊记》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後己",晏子以五百家族人祭祀之需为先,故自奉甚薄;其二,德行之饰重于衣冠之饰,《说苑·反质》载"德润身,富润屋",晏子以"得布衣鹿裘而朝"为"不有饰",正谓其以德自饰也。观其"再拜而辞"之仪,尤见"恭俭节用"的士大夫风骨。

二十七章录孔子"补三君而不有"之评,可谓的论。晏子事灵公则"以整齐国",事庄公则"以宣其武",事景公则"以恭俭",此非"因君设教"之典范乎?《荀子·臣道》言"事圣君则恭敬而逊,事暴君则调而不流",晏子之谓也。其自陈"宗族待婴而祀者数百家,闲士待婴举火者数百家",恰与《孟子·离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同揆。孔子终以"救民之姓而不夸"许之,正合《周易·谦卦》"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之义。

二章相参,可见晏子为政之要:于己则"鹿裘非病,在德有饰",于君则"因势匡救,不居其功",于民则"周济宗族,惠及寒士"。太史公称"晏子俭矣,夷吾则奢",当以此二章为注脚。后世士大夫若范仲淹"先忧后乐"、于成龙"屑糠杂粥",皆可溯源于晏子此种精神。读《晏子春秋》者,当于此等关节处着眼,方得古人用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