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2|回復: 0

[其他] 贾谊【过秦论】下诗解2不知己过忠臣不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8 13: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过秦论】下诗解2不知己过忠臣不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题文诗:
秦王足己,而不,遂过不变.二世受之,
因而不改,暴虐以至,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宜乎?
当此时也,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
所以不敢,尽忠指过,秦俗多忌,讳之禁也,
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
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
是以三主,失道而其,忠臣不谏,智士不谋,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
蔽之伤国,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
而天下治.其强也时,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之时,王霸征而,诸侯;其削之时,
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繁法严刑,
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能,序得其道,千载不绝;秦本末失,
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故所,
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理,审权势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旷日长久,社稷.情通古今,以古鉴今.
【原文】2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译文】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chocoba 發表於 2025-4-2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贾谊《过秦论》下篇诠解:秦亡之鉴与治国之道

贾谊《过秦论》下篇直指秦朝覆灭之因,以“不知己过”为枢机,剖陈三代君主之失,更以周秦对比,申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理。其文辞峻切,义理深邃,今试为诠解。

一、 秦主之惑:讳过遂非,终至倾覆
贾谊谓秦王“足己而不问”,二世“因而不改”,子婴“孤立无辅”,三主皆“终身不悟”。此非无智士,实因秦俗“忌讳之禁”酷烈,忠言未出而身已糜碎,遂使天下士人“重足而立,阖口不言”。暴政壅塞言路,奸乱不上闻,终致“失道而亡”。此段直指专制之弊:拒谏者必塞视听,塞视听者必失天下。

二、 周秦对比:本末之辨与治乱之机
贾谊以周代“序得其道”与秦“本末并失”对举:先王设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强时禁暴,弱时守附,故能“千载不绝”;秦则“繁法严刑”以震天下,及衰而“百姓怨叛”。二者差异,在于周以制度容变通,秦以威权扼生机。秦法之密,适成其亡;周制之疏,反得其久。此中深意,直指治国须“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三、 历史之鉴:通古今而因时变
篇末引鄙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申明君子治国,当“观上古、验当世、参人事”。贾谊非徒论秦过,更欲汉廷以秦为镜:法度贵在因时,政权重在通变。其“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八字,尤见儒家“经权”智慧——固守根本而灵活施政,方为“社稷长安”之道。

结语
《过秦论》之价值,不仅在史论精辟,更在警示后世:讳疾者必亡,察过者方兴。今人读之,犹当惕然:治国、修身,皆须以“不自足、不遂非”为要。历史虽远,其理长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