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1|回復: 0

[儒家文化] 儒家的“中和”思想的简单认识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xdndolrl 發表於 2022-12-14 20: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中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论语》中所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指的是对这种中庸之度的把握。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一种人格倾向。
“和”在儒家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不但蕴含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也体现了儒家的艺术情调、美学境界。从文字发生及演化角度看,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这个字,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
“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