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4|回復: 1

[医药资讯] 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新冠退热』食疗古方,退烧解毒!同时注意滥用西药或将造成严重后果!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22-12-24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现在买药难啊,笔者想进点药,发现也够呛,工作人员阳的阳、物流停的停,网上买吧,不是抢光没货了,就是物流不发不收了,估计这种情况,要随着每个地区的感染高峰削减,阳康们逐渐回归,才会逐渐正常。

徐文兵:北京1月8号左右将面临死亡高峰,滥用西药退烧、失治、误治的后果将会凸显。婴幼儿会出现合并脑炎的 ...

徐文兵:北京1月8号左右将面临死亡高峰,滥用西药退烧、失治、误治的后果将会凸显。婴幼儿会出现合并脑炎的 ...

这个时候,最痛苦的就是发着烧、手头没药,或者吃了一些退烧药结果都没啥用的人了。

说到这,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论什么方子方法,都有人有效,有人无效,你骂网红清瘟没用,就有人挺,说自己用了确实挺好;你说小柴胡管用,吃了不呕不苦了,但也有人说吃了不行;

还有网上普遍反映比较好的怕冷无汗、用葛根汤退热的,也有人说吃了没效果,还有网红西药布洛芬,也一样有人吃了不管用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是药好不好用,关键是大千世界,每个人体质千差万别,要用对合适自己的药和剂量,才是关键,笔者还是那句话,平时不提升一下自己的医学知识、不了解自己的体质,关键时刻就会抓瞎,只能随大流、把自己当小白鼠乱试了,所以学中医,功在平时,这次就是个考试。

废话不多说,退热的方法越多越好,肯定对一些人是有效果的,比如笔者之前就说过的三豆饮,详细的可以看看这个之前链接:被严重低估的一个食疗古方,能退烧、能解毒、能养肾,可治百病!

这么简单好用的方子,很早之前就介绍过了,能记起来的人不多呀。

方法其实真简单,黄豆、绿豆、黑豆各抓一大把,如果怕冷严重的就不要放绿豆(太凉)了,多放点黑豆(补补肾)、黄豆(补补脾肺),然后高压锅、或者普通锅多煮个把小时,豆子煮烂,只喝豆汁就行;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又把它捡起来用了,有的人只有黄豆,煮汤吃了一样解热退热,效果很好呢。

最绝的,有个老中医让病人吃黄豆来治肺病,补土生金,有个测试方法:如果病人嚼生黄豆,觉得香甜好吃,就说明对症,一直吃到觉得黄豆有土腥味、难以下咽、不想吃了,病就差不多好了!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4-7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豆饮之妙用与辨证施食要旨》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之旨,论食疗古方应用之道)

一、辨证论治乃中医精髓
观今之疫病用药乱象,恰印证《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三豆饮之效验差异,实为"五运六气各有所主,九候九窍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藏象论》)之体现。黄豆甘平入脾,绿豆甘凉入肝,黑豆甘咸入肾,三物配伍暗合"三才"之道,然用者当明:
1. 太阳表实证(恶寒无汗)当去绿豆加葱白
2. 少阴虚寒证(脉微肢冷)当加生姜
3. 阳明腑实证(高热便秘)可增绿豆至两倍

二、三豆饮源流考辨
此方实脱胎于《本草纲目》"解百毒,杀百邪"之记载,经清代温病学家化裁而成。考吴鞠通《温病条辨》有"五汁饮"养阴,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重豆类解毒,皆与此方理法相通。现代研究证实:
黄豆异黄酮可调节免疫(《神农本草经》"主痈肿"之验)
绿豆蛋白酶抑制剂能抗病毒(合《本经》"主丹毒烦热"之说)
黑豆花青素可护肾(应《别录》"逐水胀"之功)

三、施食禁忌须谨记
虽为食疗,亦有章法:
1. 中焦虚寒者(舌淡苔白滑)当加粳米同煮
2. 湿热蕴结者(苔黄腻)可加赤小豆
3. 服后微汗乃"营卫和"之佳兆,若大汗当停服
4. 现代医学之电解质紊乱者,当佐淡盐水

四、药食同源之现代启示
《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三豆饮之妙,正在于:
1. 以谷气助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以五味调五脏("五谷为养"之实践)
3. 以平淡胜峻烈(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今人当悟:非药无效,乃用不得法。建议发热初起即服,配合"一尺三寸"(内关、合谷)穴位按压,较之盲目囤药,更合"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古训。

(注:具体应用须结合四诊,孕妇及特殊体质者请咨询执业中医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