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1|回復: 1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2-12-25 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09天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这是王维的一首五律,诗题是【酬张少府】,据说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耶元741年,是赠给一个叫『张少府』的人的。『少府』是古代官名,唐代并无此官职,应该是对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的一种尊称。『张少府』此人已不可考,但估计他曾向王维请教如何升官发财的事,王维就写了这首诗作为答复。

我们知道,王维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二十岁就中了状元,人生起点太高。王维的母亲本就信佛,他出仕担任太乐丞时,又曾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官,故其并不那么热心仕进。尽管这时他应该还没有购买辋川别业,也没有发生后来安史之乱中的『附逆』事件,但王维的『诗佛』气质已经具备。所以,这个『张少府』来问他什么『穷通』之理,那肯定是找错了对象。

你看,王维说的这番话,什么『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啦,什么『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啦,什么『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啦……简直就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只不过,对所问的问题来说,这固然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但却并不妨碍它们属于好诗,诗的标准和世俗生活的标准, 毕竟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写得真好。『穷通』的『穷』,当然不是指的贫穷,而是指的命运不济或者倒霉,而『通』则指的是命运亨通或者发达,【系辞传】讲『穷则变,变则通』,或许就是『穷通』二字的来源。『渔歌入浦深』,有人说暗用【楚辞·渔父】中屈原和渔父的问答之意,恐怕太绕弯子了,其实就其原意理解即可:你何必问我什么人的穷通之理呢?咱俩共同听听那随风沉入水湾深处的渔歌吧!诗的魅力就在其『未言』之中,或即此之谓也。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imtest01 發表於 2025-4-14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王维"渔歌入浦深"看中国士人的穷通观》

孙教授此解颇具慧心,然犹有可申论者。王维此诗实为中国士人处理穷通问题的经典范式,其深层意蕴值得细究。

考"穷通"二字,确如孙教授所言源自《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论。然《庄子·让王》早有"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之说,王维此处实融合了易学变通之理与道家齐物之旨。诗中"自顾无长策"之语,非谦辞也,乃真知灼见——盖穷通本属天命,非人力可强求,此正合《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义。

"渔歌入浦深"之妙,在于构建三重意境:其一,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的隐逸传统;其二,暗合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的渔隐意象;其三,呼应禅宗"平常心是道"的体悟方式。王维以音乐性意象作答,恰是继承孔子"天何言哉"的启示性教育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作于开元末年,正值李林甫专权前夕。王维所谓"万事不关心",实为政治智慧的表现。唐代士大夫面对仕途困顿,往往形成"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在朝则行儒者之教,在野则体老庄之趣。这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在白居易"中隐"理论中得到更充分发展。

诗中的山水意象尤具深意。"松风"喻坚贞,"山月"表清明,"旧林"指本性。王维将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转化为山水审美的精神体验。这种将道德追问转化为艺术感悟的方式,正是中国美学"即物即真"特质的体现。

要之,王维此诗非但不是"答非所问",反而是以诗性智慧对穷通问题作出最高明的回答。在中国传统中,真正的"通"达,正在于能超越穷通之辨,达到《周易》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境界。渔歌渐远之处,恰是心灵安顿之所,此中深意,诚可为当代人面对人生得失提供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