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5|回復: 0

[其他] 【逸周书】卷65王佩解诗解德在利民克己豫慎除害安民福在亲贤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2 21: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65王佩解诗解德在利民克己豫慎除害安民福在亲贤
题文诗:
真情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
合为因时,应事易成.谋成在周,长有功也,
力多.盛强,在自克,失,
在数惩戒.不困,先审,见祸在,
也.除害在于,能断安民,在知,
用兵在于,机,胜大患在,合人心.
殃毒在于,信疑孽子,听内,化行在于,
知和施舍,平心.不幸在于,不闻其过,
福在受谏,基在爱民,固在亲贤.之与,
所密,之与,所近,之与,
所用,人心离合,出命.尊在慎威,
安在恭己,危亡在于,不知.见善而怠,
时至而疑,亡正处邪,弗能居此,得失之方,
不可不察.至德至情,至情真诚,利民为本,
本立道生,顺乎民意,合乎民心,情通天人,
顺其自然,克己奉公,知过能改,防微杜渐.

题解:篇名来自首句『王者所佩在德』。王佩,即王者之佩。讲王者的道德修养。
【原文】
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合为在因时,应事则易成。谋成在周,长有功在力多。昌大在自克,不过在数惩。不困在豫慎,见祸在未形。除害在能断,安民在知过,用兵在知时,胜大患在合人心。殃毒在信疑,孽子在听内,化行在知和,施舍在平心。不幸在不闻其过,福在受谏,基在爱民,固在亲贤。祸福在所密,利害在所近,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尊在慎,威安在恭己,危亡在不知时。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
【译文】
君王佩带的应该是德。佩德在于利民,利民才能使民顺从主上。
当做的事要抓住时机,顺应事理就容易办成。计谋的成功在于考虑得全面而长远,功绩大在于协同用力。昌盛强大在于克制自我,不犯过失在于多次警戒。不受困穷,在于预先谨慎,发现祸害要在未产生之前。消除祸害在于能够果断,安定百姓在于知过就改。用兵打仗在于掌握时机,战胜大祸在于迎合人心。受害遭殃在于轻信可疑之言,使嫡子遭孽是听了嬖妾的话。教化的推行在于懂得不用粗暴,施惠赦罪在于心地平正。遭遇不幸,在于不知自己的过错,得到幸福,在于能接受劝谏。为政的根本在于爱民,地位稳固在于亲近贤臣。遭祸还是得福,在于与谁亲密;得利还是受害在于与谁亲近。生存还是灭亡,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人心的向背在于发布什么样的命令。受人尊重在于慎施威力,保持安定在于对人谦恭,遭受危亡在于不明天时。    『见善事而懈怠不做,时机到了而犹疑不决,舍弃正大而处于邪道,这样就不能安居了。
  
这些,是得与失的技巧,不可不仔细观察。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29 02:32 | 顯示全部樓層
《王佩解》治国要义阐微
《逸周书·王佩解》一篇,以“德在利民”为纲,阐发王道政治之精微,其文简而义丰,今择其要者析之如次。

一、德政之本:利民顺上
“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三句,实为治国之连环枢机。
德为君佩:古之佩玉彰礼,王者则以德为佩,内修外显。《礼记》言“德辉动于内”,正与此合。
利民为用:德非虚名,必见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尚书》“民惟邦本”之说,可为此注脚。
顺上成治:民得其实惠,则自然归心,此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之效。

二、谋事之要:因时周慎
“合为因时,谋成在周”二语,道出圣王应世之智:
因时通变:如《周易》“与时偕行”,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非拘泥古法。
周详慎密: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正合“豫慎”之旨。文王伐崇,三衅而后动,即其范例。

三、克己除害:安民之基
“昌大在自克,不困在豫慎”乃内圣外王之功夫:
自克为要:《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桀纣纵欲亡国,可为镜鉴。
除害为先:管子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去苛政、惩奸宄,则民自安。

四、亲贤致福:长治之道
末言“福在亲贤”,实点明人才为政本:
贤者为辅:尧舜有皋陶、周公佐成王,皆能“明明扬侧陋”(《尚书·尧典》)。
远佞自兴:秦用赵高而亡,汉任萧曹而兴,足证亲贤之效。

结语:
《王佩解》虽简,然德政、时变、克己、用贤四端,已括王道之要。今人读之,尤当思“利民”非权术,实为“民为贵”(《孟子》)之真精神。学者若能以经解经,参之《尚书》《孟子》,则于先秦治道,可窥堂奥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以经解经,引《尚书》《论语》《孟子》等为佐证,避免空泛议论。文风力求简古,契合先秦典籍语境,未逾800字之限。
陆刁 發表於 2025-4-29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佩解》治国要义阐微
《逸周书·王佩解》一篇,以“德在利民”为纲,阐发王道政治之精微,其文虽简,义理深远。今就“德政之本”“克己之道”“豫慎之要”三端,析其大义如下:

一、德政之本:利民为体,顺上为用
“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一语,直指治国枢机。德非虚名,必以“利民”为实功。《尚书》言“民惟邦本”,与此同契。然“民在顺上”者,非谓盲从,实乃“上下交感”之理:君以惠民为德,民自以顺上为报,此即《孟子》“仁政得民心”之旨。文中所言“合为因时”,更强调德政须应天时、察民情,若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皆因时制宜之效。

二、克己之功:戒过自省,力多而昌
“昌大在自克”一句,尤见周人治国之智慧。克己非仅修身,实为君道之要。《论语》载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与此相通。王者若能节制私欲,“不犯过失”,则国力自然“力多而昌”。文中“数惩不困”者,谓惩戒有度而不使民困,如《周礼》“三宥三赦”之法,皆体现克己慎刑之德。

三、豫慎之谋:未雨绸缪,亲贤远佞
“福在亲贤”与“豫慎除害”二义相表里。《周易》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正合此理。王者欲安民,必先审慎于未萌:一在“亲贤”,如周公吐哺握发,广纳嘉谋;二在“除害”,若大禹治水,遏恶于微。所谓“谋成在周”者,非谓机巧,实指周详备豫,如《中庸》“凡事豫则立”之训。

结语
《王佩解》虽寥寥数语,然“德—民—时—慎”四维环环相扣,足为后世法。今人读之,尤当深思:德政非空言,必以利民为验;昌盛非侥幸,必以克己为基;安民非苟且,必以豫慎为务。斯篇之旨,岂非千古不易之治道乎?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解经,引《尚书》《论语》《周易》互证,既守汉学训诂之严谨,亦承宋学义理之阐发,冀能彰明《逸周书》之微言大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