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7|回復: 1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1太平俭者均食俭者可与权衡礼道俭贵朴素寂寞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8 21: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1太平俭者均食俭者可与权衡礼道俭贵朴素寂寞
题文诗:
夫水火者,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
于败家盖,失于不简.饮馔也者,常食之物,
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
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
议欲救之,莫过乎俭.,均食之道.
食均然后,仁义生焉,仁义生则,礼乐序焉;
礼乐序则,民不,民不怨则,神不怒也,
太平之业.服絺綌者,不寒而衣,布帛愈寒;
食藜藿者,不饥而饭,黍稷愈饥.故我之情,
不可不虑;民之心也,不可不防.民之心见,
负石者则,乐于负塗,见负塗则,乐于负蒭.
之与,无实状也;之与,无必然皆,
丰俭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则,民心;
我负轻则,民负.能至于俭,者可与民,
权衡.礼贵于盛,俭贵不盛;礼贵于备,
俭贵不备;礼贵簪绂,俭贵布素;礼贵炳焕,
俭贵寂寞.富而富之,不乐;贵而贵之,
愈不美;赏而赏之,不足;爱而爱之,
愈不敬也.金玉,富之常也;官爵,
贵之常也.渴饮则甘,饥食则香.惟俭所以,
能知非常.知常曰明,大道至简,至简俭朴,
真情俭朴,上俭下朴,上奢下侈,风清气正.

卷六 俭化

化书之94:太平【原文】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于败家,盖失于不简也。饮馔,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于亡身,盖失于不节也。夫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议欲救之,莫过乎俭。俭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序,礼乐序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


【译文】
水和火这两样东西,是人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用的不对,就会毁灭家园,原因在于使用方法的过于繁杂。饮食是人们常常吃的东西,吃的不对,就会导致死亡,原因在于饮食方面没有节制。礼节的错误在于过于繁琐,音乐的错误在于惑乱。繁琐和惑乱就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若要挽救,最好的方法就是节俭。节俭,就是每个人都获得同样的食物。食均自然就会产生仁爱和救危济困,有了仁爱和救危济困仁义自然就会礼乐有序,礼乐有序百姓自然就没有抱怨,百姓不抱怨自然就不会引起天神发怒,这就是太平盛世。

化书之95:权衡【原文】服絺綌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饥,而饭之黍稷愈饥。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虑;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见负石者则乐于负塗,见负塗者则乐于负蒭。饥寒无实状,轻重无必然,皆丰俭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则民心重,我负轻则民负轻。能至于俭者,可以与民为权衡。
【译文】
穿粗布衣服的人不感到寒冷,穿绸缎衣服的人就越是感到寒冷;吃粗茶淡饭的人不感到饥饿,吃美食佳肴的人就越是感到饥饿。因此我自己的感受,不可不虑;而百姓的心里怎么想的,不可不防。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的心理,见到别人背着石头,对自己背着木器就没有怨言,见到别人背着木器,对自己背着饲草就没有怨言。饥饿或寒冷没有用来判别的实实在在的标准,轻与重也没有必然或绝对的说法,都是由丰收与歉收相互比较,别人与自己相互比较而定。因此,自己的心里看重的,百姓的心里必然也是看重的,自己负担轻的百姓负担也就轻。能够用节俭来约束自己的,就可以胜任百姓的长官。

【注释】
絺綌(chīxì):絺-细葛布;綌-粗葛布。都是将葛经过浸渍煮沦的加工法制成的。絺綌,指葛布衣服。
藜藿(lí huò):野菜
黍稷(shǔ jì):五谷
蒭(chú):喂牲畜的草
权衡:权力

化书之96:礼道【原文】礼贵于盛,俭贵于不盛;礼贵于备,俭贵于不备;礼贵于簪绂,俭贵于布素;礼贵于炳焕,俭贵于寂寞。富而富之愈不乐,贵而贵之愈不美,赏而赏之愈不足,爱而爱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贵之常。渴饮则甘,饥食则香。夫惟俭,所以能知非常。

【译文】
对于礼节来说最注重的是隆重,对于节俭来说最注重的是不隆重;对于礼节来说最注重的是完备,对于节俭来说最注重的是不完备;对于礼节来说最注重的是官员服饰,对于节俭来说最注重的是粗布衣服;对于礼节来说最注重的是鲜明华丽,对于节俭来说最注重的是清静恬淡。越是富裕越觉得不快乐,越是重视越觉得不好,越是欣赏越觉得不满足,越是爱越是不尊敬。金银珠玉对富人来说习以为常,高官厚禄对地位尊贵的人来说习以为常。干渴的时候饮水就会觉得甘美,饥饿的时候吃东西就会觉得香甜。因此,只有节俭,才能够品味。

【注释】

簪绂(zān fú):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俭化》析义

谭峭《化书》卷六以“俭化”为纲,阐“太平之基在俭”的深意。其言水火、饮食“失道则败”,实喻治国之理——奢淫若逝水,唯俭可制其流。

一、俭为均平之本
“俭者均食”乃核心要义。食均则仁义生,礼乐序而民怨消,此“太平之业”所由成。谭峭以“负石”“负塗”为喻,揭示民心趋简:丰俭相形而彼我平,君心重则民负亦重。故圣人以俭为权衡,使轻重得宜。

二、俭德超越礼文
礼贵盛备,俭则反是。簪绂炳焕之礼,终不若布素寂寞之俭。谭峭直指“富而富之愈不乐,贵而贵之愈不美”,盖因金玉官爵皆非常道。渴饮饥食之真味,惟俭者能识,此谓“知常曰明”。

三、大道至简的实践
“俭朴近情”是谭峭终极关怀。民之饥寒无形,然君心俭素则民自安。如服絺綌者不寒而民衣布帛,食藜藿者不饥而民饭黍稷——上位者导俭,方契“大道至简”之真机。

要之,谭峭之“俭化”非仅节用,实为均平天下、复归朴素之政治哲学。其论直承老庄“见素抱朴”之旨,而更具经世维度,诚为乱世针砭。
松禅 發表於 2025-4-3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俭化》义理阐微

一、俭道与太平之基
谭峭《化书》以“俭化”为治国修身之枢要,其言“太平”一节,直指奢淫之害:“礼失于奢,乐失于淫。奢淫若水,去不复返。”此喻精警,盖水势下流,象征人性易堕于物欲而难返本真。救弊之道,唯在“俭”字——非徒用度缩减,实为“均食”之根本。食均则民安,民安则仁义自生,礼乐自序,终至“神不怒而天下太平”。此说承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之旨,将经济分配与道德教化贯通,揭示物质均衡乃社会和谐之基。

二、权衡之道:俭朴与民心
“权衡”篇以对比显义:“服絺綌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饥,而饭之黍稷愈饥。”谭峭洞悉人心攀比之患:民见负重者则自怜其劳,见安逸者则愈觉己困。此即“丰俭相形,彼我相平”之心理机制。故统治者当以俭朴为权衡:“我心重则民心重,我负轻则民负轻。”此中深意,与《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相合,强调为政者需以身作则,化奢靡为淳朴,方能平息民怨。

三、礼道之真:朴素与寂寞
谭峭论礼,独具只眼:“礼贵于盛,俭贵不盛;礼贵簪绂,俭贵布素。”世俗之礼徒重形式繁缛,而真礼却存于内在质朴。其以“炳焕”对“寂寞”,尤见道家本色——繁华易逝,寂寥恒常。如《道德经》言“大音希声”,真正的礼制精神不在外在铺陈,而在返璞归真。篇末“金玉为富之常,官爵为贵之常”更点破世人执迷,唯有知常守俭,方能超脱物累,体悟“饥食则香,渴饮则甘”的本然之乐。

四、俭朴即大道
统观全篇,谭峭以“俭”为贯通天人之道:于个人,俭能全性保真;于社会,俭可均平致和;于宇宙,俭合自然无为。其思想熔儒道为一炉:既含儒家“节用爱人”的治世理念,又具道家“见素抱朴”的哲学深度。今日读之,犹可警醒世人:风清气正之世,必自上俭下朴始;而追逐奢靡,终将如“逝水不返”,徒留悔憾。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