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2|回復: 0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2食象不足所自不廉所始民情杜渐俭化悭号知俭富家国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8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2食象不足所自不廉所始民情杜渐俭化悭号知俭富家国治
题文诗:

观食象者,食牛不足,观戴冕者,戴冠不足.

不足所自,不廉所始.王好奢则,臣不知足;

臣好奢则,士不知足;士好奢则,民不知足;

民好奢则,天下不足.夫天下物,十以分之,

王好其一,民亦好一;王好其五,民亦好五;

王好其十,民亦好十.以十论之,则是十家,

以为一家,十国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

不弊之有!好饮酒者,其妻必贫.子好臂鹰,

其家必困.剩养一仆,日饭三瓯,岁计千瓯.

以一岁计,可享千兵.王者岁率,是享则必,

告劳聚怨,病在于增,不在于损.王驾牛车,

民骄于行;王居士陛,民耻于平.杜之于渐,

化之于俭.所以见葛,藟不足者,则乐然服,

布素之衣;见窳杯而,食乃欣然,用陶匏器,

民之情也.世有悭吝,之号者人,以为大辱,

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己无所与,

于民无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

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一人知俭,

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圣君真情,俭朴至治,无所不治.

化书之97:食象
【原文】

观食象者食牛不足,观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则臣不足,臣好奢则士不足,士好奢则民不足,民好奢则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一;王好五,民亦五;王好十,民亦十。以十论之,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天下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译文】

看到吃大象的,就对自己吃牛感到不满足,看到戴王冕的,就对自己戴的官帽不满足。不满足的心理滋生,不廉洁的事情就开始了。于是可以知道,君王喜好奢侈,则下面大臣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满足;大臣喜好奢侈,则下面士大夫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满足;士大夫喜好奢侈,则下面百姓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满足;百姓喜好奢侈,则天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发生匮缺。比如将天下的东西分为十种,若君王喜好其中一种,百姓也喜好这一种;若君王喜好其中五种,百姓也喜好这五种;若君王喜好十种,百姓也喜好十种。还是用十来比方,则是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十个天下为一个天下,还会有什么地方没有弊端的呢。

化书之98:民情
【原文】

其夫好饮酒者,其妻必贫。其子好臂鹰者,其家必困。剩养一仆,日饭三瓯,岁计千瓯。以一岁计之,可享千兵。王者岁率是享,则必告劳而聚怨,病在于增不在于损。王驾牛车,民骄于行;王居士陛,民耻于平。杜之于渐,化之于俭。所以见葛藟不足者,则乐然服布素之衣;见窳杯而食者,则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译文】
丈夫好饮酒,妻子必然贫穷。孩子喜好架鹰隼的,家里必然困苦。家中多养一个仆人,每天需要三钵饭食,一年下来就是一千余钵饭食。按一年计算,就可以够千名兵士一餐。君王每年都率领许多这样的人消耗饭食,就必然会有人诉苦从而聚积民怨,其毛病在于花费的增加而不在于人数的减少。君王驾着牛车出行,百姓就会对自己步行自豪;君王居住豪宅,百姓就会为自己居住平常而羞愧。防范弊病要从微小的事情开始,最后转化落实到节俭上。看见穿着藤葛衣服的,就会对自己粗布衣服感到欣然,见到用粗劣器物来饮食的,就会对自己的陶器感到高兴。这就是民情。

【注释】

藟(lěi):藤;葛类蔓草
窳(yǔ):粗劣
化书之99:悭号

【原文】

世有悭号者,人以为大辱,殊不知始得为纯俭之道也。于己无所与,于民无所取。我耕我食,我蚕我衣。妻子不寒,婢仆不饥。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


【译文】

世上有人外号吝啬,人们都以为对他是很大的侮辱,殊不知他已经得到纯正的节俭之道。对自己一无所给,对他人一无所求。自己耕作自己获取饭食,自己养蚕自己织布穿衣。妻子有衣服穿不会寒冷,仆人婢女有饭食不会饥饿。别人不对他抱怨,神仙不对他降罪。因此可知,一人懂得节俭则一家富裕,君王懂得节俭则天下富裕。
【注释】

悭,汉字,读作qiān,指小气,吝啬,缺欠。
oppyz 發表於 2025-4-1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谭峭《化书·俭化》义疏:论奢靡之弊与俭朴之道

《化书》卷六《俭化》篇以“食象”为喻,深刻揭示了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机制及其危害。谭峭指出:“观食象者食牛不足,观戴冕者戴冠不足。”此句直指人心攀比之弊——见他人享用超常之物,则自身本分所得顿显寒酸,进而滋生不满。此“不足”之念,实为贪欲之始,亦为不廉之端。

一、奢靡之弊:自上而下的连锁反应
谭峭以递推逻辑阐明奢靡的扩散路径:“王好奢则臣不足,臣好奢则士不足,士好奢则民不足,民好奢则天下不足。”统治者若崇尚奢华,必引发阶层效仿,逐级向下传导,终致全民竞逐物欲,天下资源匮乏。其核心在于“欲求”与“供给”的失衡:君王若独占“十物”之五,民众亦争相效仿;若君王尽取十物,则天下资源将被彻底瓜分,形成“十家为一家,十国为一国”的恶性循环,社会必然崩坏。此论与《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遥相呼应,皆警示统治者的示范作用关乎治乱。

二、俭朴之功:杜渐防微的治本之策
面对奢靡之害,谭峭主张“杜之于渐,化之于俭”。他以日常生活为例:见葛藟(粗布)而知足者,自安于素衣;见窳杯(粗陶)而欣然者,不慕金玉之器。此即“民之情”——人心本可因俭朴而安,唯待教化引导。更进而提出“悭吝”之号(被讥为吝啬)实为“纯俭之道”的极端表现:不夺民财,不纵己欲,自给自足,“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此说虽似偏激,实为对贪婪世风的矫枉过正,意在重塑“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三、俭以治国:从个体到天下的逻辑
篇末点明俭朴的政治意义:“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个人节俭可足衣食,君主节俭则能均平资源、厚生利民。谭峭将“俭化”上升为治国常道,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异曲同工,但更强调统治者当以身作则,以“无所取于民”的克制实现“无所不治”的秩序。

结语
《化书》此篇以“不足—奢靡—匮乏”为链条,剖析社会矛盾的根源,其思想兼具道家“见素抱朴”的哲学底色与儒家“节用爱人”的实践指向。今日读之,犹可警醒世人:俭非吝啬,实为惜福;化奢从俭,方为长治久安之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