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7|回復: 1

[道学研究] 九守6守朴【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三)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3-15 09: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守6守朴【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三)诗解
题文诗:
至人至真,至真至道,至道至始,至始至本,
至本至源,至源至原,至原至元,至元至古,
至古至母,至母有情,情生万物,至母至朴,
朴至素,至素至简,简之又简,以至无为.
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无为无事,机械智巧,
不载於心,守以真情,不与物迁,外物不移.
见事之化,而守其宗,精心诚意,通天达地,
祸福无累,不知所为,莫知所之,修然一情.
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辩.
寂然不动,动不得己,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廓然而虚,清静而无,有精不使,有神不用,
以浑朴,立以至诚,其动无形,其静无体;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真情所至,不生自生,
无所不生;不化自化,变化无穷;不神自神,
至神不神,至神至朴,至朴至诚,至诚真情.
正文:
                 守  朴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达祸福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使精神畅达而不失于元,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尝有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     默希子注 :)  
              守朴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履真返朴,即游天地之根。无为无事,即逍遥尘垢之外也。机械智巧,不载於心,审於无假,不与物迁,真性已着,外物不移。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於内,通达祸福於一,守本不易,见化无疑,祸福素冥,升况何累也?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修然无心。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辩。知於无知,见於不见,为而不为,辩於不辩,明无知为真,知知之为伪,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己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动之如光,流而不滞。静之如影,处而随意。
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廓然独处,忽若有待;泛然不系,实亦无谓。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千生虽殊,同乘一化;万形各异,同出一虚。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内保湛然,外无役用。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含真育神,朴浑精粹。其寝不梦,绝诸想也。其智不萌,无他虑也。其动无形,神用微也。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今以存为亡,以生为死者,谓隳体黜聪,离形去智。故能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是登假於道也。使精神畅达,而不失於元,元者,精气也。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如阳春之照万物,岂有迁际者也?即是合而生时於心者也。非假他术,唯心契道。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形有同无,神无常有。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唯不化者能化,故隐显无穷,变化无极也。化者复归於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万物受生化,不得不生化。故沦於无形,天地不生化而能生化。故所以常生常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言纯气精妙,游於不生不化之途,故曰真人。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4-1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经·守朴章》诠疏

《文子》所述"守朴"之旨,实为道家修真之枢要。此章以"真人"为体道典范,揭示"性合乎道"的修行次第。默希子注本尤重"履真返朴"与"守本不易"二义,今试为疏解:

一、体道之基:虚实相生
"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非谓空无,乃指超越形器之执。《道德经》"大盈若冲"与此互证。徐灵府《通玄真经注》云:"实智照理,故若虚;权智涉事,故似无。"真人治内不治外,正合《庄子·应帝王》"游心于淡"之旨。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天瑞》),明白太素即返归本始之明觉。

二、修真工夫:三重超越
1. 空间超越:"游天地之根"即《大宗师》"登天游雾"。郭象注:"与造物者俱",此非物理位移,乃精神与道冥合。
2. 认知超越:"机械智巧不载于心"较《庄子·天地》"机心"说更进一层。成玄英疏:"真性外物不移",犹禅宗"不思善不思恶"之本心。
3. 时间超越:"见事之化而守其宗"暗合《周易》"不易"之理。王弼解"宗"为"元",守宗即持守变化中之不变本体。

三、证道境界:动静不二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喻应物无滞。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谓此乃"应而不藏"之妙。真人"其动无形"契合《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存而若亡"者,犹僧肇《物不迁论》"静而非静"的辩证观。

四、道术统摄:三才合一
1. 生理层面:"其寝不梦"与《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相通。《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引此为真人睡眠法要。
2. 心理层面:"心意专于内"非枯守,实为《管子·内业》"精存自生"的实践工夫。
3. 宇宙层面:"以千生为一化"即《齐物论》"天地一指"的具象表达。林希逸注:"万化皆出于一"。

此章要义在于揭示:守朴非消极遁世,乃通过"损之又损"(《老子》四十八章)的工夫,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创造境界。真人"与物为春"的气象,正是道体流行之显现。学者当于日用常行中体会"浑朴"真义,方不负文子示教之深心。

(全篇计798字,依《道藏》本校勘,参酌唐宋注疏而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