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3|回復: 1

[其他] 【计然书】卷2内经诗解2先忧积蓄省赋劝农时断则循知断则备并有五方以为纲纪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1 20: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计然书】卷2内经诗解2先忧积蓄省赋劝农时断则循知断则备并有五方以为纲纪
题文诗:
越王曰善,请问其方,吾闻先生,明于治岁,
万物尽长,欲闻治术,可为教常,子明教我,
弗敢忘.计倪对曰:人生无几,先忧积蓄,
以备妖祥.凡人,或老或弱,或强或怯;
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王其审之,必先省赋,
敛劝农桑,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储,
以备四方.师出无时,未知所当,应变而动,
随物徜徉.卒然有师,彼日以弱,我日以强,
得世之和,擅世之阳,王无忽忘,慎无如,
会稽之饥,不可再更,王其审之.尝言息货,
王不听臣,故退不言,处于吴楚,越间以鱼,
三邦之利,乃知天下,易掌.闻君自耕,
夫人自织,此竭庸力,不断时智.时断则循,
知断则备,知此二者,于体,万物之情,
短长逆顺,可观而已.臣闻炎帝,有天下也,
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事天,下治;
故少昊以,治西方有,蚩尤佐之,使主金也;
玄冥,北方而有,白辨佐之,使主水也;
太皞,东方而有,袁何佐之,使主木也;
祝融,南方而有,仆程佐之,使主火也;
后土,中央而有,后稷佐之,使主土也.
并有五方,以为纲纪.如此是以,易地而辅,
万物之常.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
小则可霸,于何有哉!治国有常,藏富于民.

【原文】
越王曰:『善。请问其方。吾闻先生明于治岁,万物尽长,欲闻其治术,可以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王其审之,必先省赋敛,劝农桑,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储,以备四方。师出无时,未知所当,应变而动,随物常羊。卒然有师,彼日以弱,我日以强,得世之和,擅世之阳,王无忽忘,慎无如会稽之饥,不可再更,王其审之。尝言息货,王不听臣,故退而不言,处于吴楚越之间,以鱼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闻君自耕,夫人自织,此竭于庸力,而不断时与智也。时断则循,知断则备,知此二者,形于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已。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为纲纪。是以易地而辅,万物之常。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于何有哉!』
【译文】
越王说:好,请问如何才能打败吴国呢?我听说先生通晓天道劫运,使万物兼容并蓄,各尽其所长,我想知道怎么进行,以作为基本治理原则,你可以拿它来教我。我时常记着,不敢忘记。
计倪回答:万事万物均有阴阳盛衰的变化趋势,就是事物『妖祥『之兆,抓住了它,就掌握了事物吉凶变化的规律,再说人一生的时间、力量有限,既然自然规律如此,人就只有积极顺应变化趋势而做准备了。积蓄实力应对困难。人有生老病死,贫穷、富贵、健康、疾病,平时不为事件发生时做准备,等到事件发生时,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大王应采取泰然自若的态度,不急不燥,静静观察时机。在时机到来时,匡正应该纠正的事物,确定应该肯定的事物。先减免百姓的赋税,还富于民。积极引导并奖励农耕。问候、扶持、救助遭遇天灾人祸的人民。让百姓集中力量耕织,同时清除百姓的祸害,避免自然赞成的损失。让田野得到开垦,粮仓里堆满粮食,百姓殷实富庶。
不要让百姓没有事情做,荒费人力物力,而吃不饱穿不暖。最后诱发变乱。只有国家富强了,百姓富裕了,才能有力量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军队没有出征的时候,积极训练;而一旦遇到战事的时候,则有完整精良的装备和战斗力。这样敌人因骄傲而懈怠,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训练。而日渐散失战斗力。而我方则正好相反,日渐强胜。这样战争一旦爆发,我方就处于上风,占据了有利的条件。大王一定还记得会稽之败,应该谨慎那样的情形不能再有了。请大王明鉴。
我曾经向大王建议为国理财之术。大王不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就没有再坚持。我国就地理而言处于吴国、楚国和百越之间,凭借与三地接壤的地理条件。所以天下形势如有任何变化,都能很容易的知道。我听说大王亲自下田耕作、大王夫人亲自纺织布匹为天下做榜样,这样称不上是什么聪明的办法,只能收示范和一时之效。而不是依据时机和智慧,对天下大事作出决断。依据时机作出决断就能顺应时变,依据智慧作出决断就能万事齐备,了解这两点,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世间万事万物的是非行失、合理与否,都可看得十分清楚。
『我听说炎帝拥有天下,把天下传给黄帝,于是黄帝上能事奉苍天,下能治理四方。黄帝派少吴(传说中东夷的领袖)治理西方,由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领袖)辅佐他,使少昊主管五行中的金;派玄冥(传说中的神,主管降雨)治理北方,由白辩(传说中的神)辅佐他,使玄冥主管五行中的水;派太帝(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治理东方,由袁何(传说中的神)辅佐他,使太帝主管五行中的木;派祝融(传说中高阳氏后裔,高辛氏时任火正,被后人尊为火神)治理南方,由仆程辅佐他,使祝融主管五行中的火;派后土(传说中辅佐黄帝的官员)治理中心地区,由后稷(周族始祖,姬姓,农业创始人,后人奉为稷神)辅佐他,使后土主管五行中的土——西、北、东、南、中五方并立,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大纲要领。
这样即使是换个地方治理,国家机器的运转,万事万物的发展,也能一样地进行。君王应考虑采纳我的意见,如此大则可以称王于天下,小则可以称霸诸侯,想要成功立业又有什么困难呢?』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9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计然书》卷二《内经》所载越王与计倪之对答,实为治国安邦之要术,其理深远,其义精微。今试析之,以明先贤经世济民之智慧。

越王问政于计倪,欲闻"治岁""治术"之道。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此语道出治国首务——未雨绸缪。人生无常,或老弱,或强怯,若不早备生计,则生死难顾。此理不仅适用于个人,更可推及邦国。计倪进而提出"省赋敛,劝农桑"之策,强调轻徭薄赋、重本抑末乃治国根基。其"因熟积储,以备四方"之言,尤见储备之重:水利兴修("或水或塘")、丰年积粮,皆为应对兵灾饥馑之良方。

论及兵事,计倪主张"应变而动,随物徜徉"的灵活策略。强调国力强弱之转化系于平日积累:"卒然有师,彼日以弱,我日以强"。更以会稽之饥为戒,警示君王不可重蹈覆辙。其批评越王"自耕""自织"乃"竭庸力而不断时智",直指为政者当超越具体劳作,重在把握时机("时断则循")与运用智慧("知断则备")。此二者实为治国之纲,能察此理,则万物情状皆可洞明。

计倪追溯炎黄之治,构建五方五行相配的治理体系:少昊主金治西、玄冥主水治北、太皞主木治东、祝融主火治南、后土主土治中。此五方纲纪之说,既体现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更暗合"易地而辅"的治理智慧——因地制宜,各得其宜。文末"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的断言,揭示出"藏富于民"("治国有常,藏富于民")乃王霸之基。

通观全篇,计倪之策贯穿着三条主线:其一,备患意识贯穿始终,积蓄、省赋、积储皆为此服务;其二,强调顺应天道(五方纲纪)与把握人事(时断知断)的统一;其三,治国重在根本,农桑为本,民富则国强。此等智慧,于今世治国理政仍具深刻启示。
沙坡 發表於 2025-4-16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计然书》卷二内经第二章阐微:论蓄备之道与五方治术

越王与计倪问答一节,实乃治国安邦之要枢。计倪所陈"先忧积蓄"之说,深得《周易》"安而不忘危"之旨。其言"人生无几"而重储备,非徒指财货之积,实含《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的深意。所谓"妖祥",当如《左传》所云"天反时为灾",唯有未雨绸缪,方能"备凶年之不足"。

计倪提出"省赋敛,劝农桑"六字,可谓治国圭臬。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汉书·食货志》更明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足见赋敛之度关乎国本。其"因熟积储"之策,暗合《周礼》遗人"掌邦之委积"的制度设计,尤重"水塘"等水利建设,此乃承大禹"尽力乎沟洫"之遗教。

论兵备之要时,计倪"师出无时"之语,深得《孙子兵法》"无恃其不来"的精髓。其强弱转化之说,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相发明,而"得世之和"的提法,则本于《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哲学。特别警示"会稽之饥"的历史教训,正合《尚书》"儆戒无虞"之训。

其批评越王"自耕自织"之弊,直指为政者当"劳于求贤,逸于治事"(《说苑》语)。所谓"时断则循,知断则备",实为《易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实践注脚。将"时"与"智"并提,恰是《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具象化。

所述五方治术体系,实为上古政教合一的治理范式。少昊主金、玄冥主水等配置,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相表里,构成完整的五行官制。这种"易地而辅"的治理智慧,正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的行政实践,体现"万物之常"的天人相应观。

末句"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非徒纵横家言,实本于《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思想。计倪之论,融汇炎黄以来的治理经验,将积蓄、农政、兵备、时智、官制熔于一炉,诚为《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具体演绎。其说虽简,然纲举目张,足为后世经国者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