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9|回復: 0

[其他] 【史记·货殖列传】诗解1因势利导最下与争农食虞出工成商通物贱徵贵贵之徵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2 18: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记·货殖列传】诗解1因势利导最下与争农食虞出工成商通物贱徵贵贵之徵贱
题文诗:
老子: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
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用此为务,挽近世涂,
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曰: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
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味,身安逸乐,
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俗之渐民,久矣虽户,
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君之治,善者因之,
其次利导,次教诲之,次整齐之,最下者也,
与之争利.山西饶材,竹穀,玉石山东,
多鱼盐漆,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
锡连丹沙,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
北多产,马牛羊及,旃裘筋角;铁则,
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皆中国人,
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具故,
待农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各任其能,人竭其力,
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地,贵之徵贱,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
不召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
自然之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为而治.

简介:
   公元前91年,大汉建国第112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的司马迁完成【史记】,【史记】的历史地位无需多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青年时走遍华夏神州江南塞北,后接任父亲太史令,中年因言获罪,遭受腐刑,虽可以慕义而死,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入狱后在坚韧和屈辱中,仍笔耕不辍,完成了属于太史公的使命。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十列传的倒数第二篇【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钱钟书在论及司马迁这篇【货殖列传】时说:『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为'大事记」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日用;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濛矣。』(【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总之,史学界公认:『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全文主要是为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作传。通过介绍他们的言论、事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重要经济地区的特产商品、有名的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各地的生产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叙述他们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经济思想,以便『后世得以观择』。

  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这集中反映了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则关乎到国家盛衰等经济思想和物质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迁就能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认识到生产交易和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传记天时、地理、人物、风情,历历如画。虽属说理文章,读来却颇有兴味。方家学者对此有口皆碑。潘吟阁赞曰:『【货殖传】一篇,讲的是种种社会的情形,且一一说明它的原理。所写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汉代。所写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脚色,各地有各地的环境。可当游侠读,可当小说读。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而未读【货殖传】,可算未读【史记】。美哉【货殖传】!』(【史记货殖列传新诠·编者弁言】)李景星评本传为:『举生财之法,图利之人,无贵无贱,无大无小,无远无近,无男无女,都纳之一篇之中,使上下数百年之贩夫竖子,伧父财奴,皆赖以传,几令人莫名其用意所在。……盖财货者,天地之精华,生民之命脉,困迫豪杰,颠倒众生,胥是物也。』(【史记评议】卷四)

   这些赞语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史公之识,卓绝千古;史公之笔,精妙绝伦。总揽全文可见,传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怀其才;篇中叙事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无懈可击;全篇辞章奇传雄浑,波澜壮阔。可谓博大精深,浑然一体,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


【原文】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极。治:治世,与『乱世』相对。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甘:美。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⑤必:如果,假若。用:以。务:要求得到、追求。⑥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涂:堵塞。⑦几:差一点儿,几乎。无行矣:不可行了。
【译文】
【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俗之渐民久矣⑥,虽户说以眇论⑦,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⑧,其次利道之⑨,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⑩,最下者与之争。【注释】
①【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②【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③极:尽头、极点。此处意为『享尽』。声:音乐。色:女色。④穷:穷尽。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⑤夸矜(jīn,今):夸耀。矜:骄傲、夸耀。势能:权势和才能。⑥渐:浸,浸染。⑦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眇论:微妙的理论。眇,通『妙』。美,好。⑧善者:好的办法。因:循,依照,顺着。⑨利道之:以利引导它。道,同『导』。⑩整齐之: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11)与之争:与民争利。
【译文】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原文】

夫山西饶材①、竹、穀②、③、旄④、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⑤、声色⑥;江南出楠⑦、梓⑧、姜、桂⑨、金、锡、连⑩、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玑(14)、齿革(15);龙门、碣石北多马(16)、牛、羊、旃裘(17)、筋角(1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较也(20)。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故待农而食之(22),虞而出之(23),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26)?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30),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验邪(32)?【注释】
①饶:富有。材:木材。②穀(gǔ,谷):木名,即楮木,树皮可以造纸。③纑(lú,卢):野麻,可以织布。④旄:牦牛尾。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⑤丝:蚕丝。⑥声色:音乐和女色。当时统治者将此看做供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⑦楠:楠木,是贵重的建筑和造船材料。⑧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⑨桂:也叫木犀,是珍贵的芳香植物。⑩连:通『链』,铅矿石。(11)丹沙:矿物名。即丹砂,俗称朱砂。(12)犀:指犀牛角。(13)玳瑁:爬行动物,跟龟相似。甲壳可作珍贵的装饰品。(14)珠玑:泛指珠子。珠:珍珠。玑:不圆的珠子。(15)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如象牙、虎皮。(16)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17)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18)筋角:兽筋、兽角,用作制造弓弩。(19)棋置:好像棋子那样密布。(20)大较:大略、大概。(21)谣俗:民间习俗。因歌谣能反映民间习俗,故以谣俗代指。奉生:养生。奉:供养。具:器具、用品。(22)待:依*。(23)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24)工:工匠,手工业者。成之:制造出来。(25)商:商人。通之:流通货物。(26)宁(nìng,佞):难道。政教:政令。发征:征发。征:求取。期会:约期会集。(27)任其能:尽其所能。指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技能。(28)物*之征贵:意思是物*极必贵,所以*是贵的征兆。征,征兆。(29)贵之征*:意思是物贵极必*,所以贵是*的征兆。(30)劝:劝勉、努力。(31)道:客观规律。此处指经济法则。符:符合。(32)自然:指自然法则。验:证明。
【译文】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哪里是因为国家颁布了政令来要求才做到的呢?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