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9|回復: 1

[農家] 【天工开物】卷1乃粒诗解4稻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5-30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卷1乃粒诗解4稻灾
题文诗: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
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谷,粘带暑气.
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
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
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
一瓮交春,即不.清明湿种,时每石以,
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苗,
清秀异常.稻撒种或,水浮数寸,谷未沉下,
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
而后撒则,沉匀成秧.凡谷,生秧之后,
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
可驱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损折过半,
此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
凡苗既函,之后亩土,肥泽连发,南风薰热,
函内生虫,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
则虫化而,谷生苗吐,穑后暮夜,鬼火游烧,
此六灾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木母火子,
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
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
棺板水浸,朽烂极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
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待,日没黄昏,
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
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
人见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
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
光而已化.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
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
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
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无余.
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
竞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
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
亦不广被.风落不为.若贫困家,苦于无霁,
将湿,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
收炒糗以,充饥亦为,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原文】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衣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①,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②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土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③内生虫(形似蚕茧),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④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⑤,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见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⑥,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⑦,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竞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风落不可为。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⑧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注释】
①立标飘扬鹰俑:插上竹竿,在上面拴上可以飘扬的假鹰。②邀天:期盼上天。
③函:此指刚生出尚未展开的新叶。④吐穑:抽穗。
⑤木母火子:宋应星按古代五行相生说,以为火生于木,故木为母,火为子。
⑥未经人间传灯者:古时日常用火,多靠保存火种,日日相传,或从人家借火。
⑦颖栗:生成稻穗并形成稻粒。⑧炒糗(qiǔ):作为干粮的炒米。
    【译文】
早稻种子在初秋时收藏,如果中午在烈日下曝晒,种子内的热气还没散发就装入谷仓,之后封闭谷仓又太急的话,稻种就会带暑气(太勤快的农家反倒会受这种灾害)。第二年播种之后,田里的粪肥就会发酵使土壤温度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气息,整片稻禾就会如同受到火烧一样发灾,这会给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稻子的第一种灾害。
如果稻种等到晚上凉了以后再入谷仓,或者是在冬至的数九寒天时节收藏一缸冰水、雪水(立春之后收藏的就会没有效果)。到来年清明浸种的时候,每石稻种泼上几碗,暑气就能够立刻解除,这样一来,任凭东南风吹拂带来多高的温度,禾苗稻穗都会长得很旺盛(因此病根便是在稻种里面,有人却无知地去埋怨鬼神)。
播撒稻种时,如果田里积水过深,稻种没有来得及沉下,这时猛然刮起了狂风,谷种就会堆积在秧田的一个角落,这是第二种灾害。因此要注意在风势平定以后再播撒稻种,种子就能均匀地沉下并育成秧苗。稻种长出秧苗之后,就怕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这是第三种灾害。在稻田中竖立一根杆子,上面悬挂些假鹰、假人随风飘扬,就可以驱赶雀鸟了。移栽的稻秧还没有完全扎根的时候,一旦赶上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样就会损坏一大半,这是第四种灾害。只要求得连续三个晴天,秧苗就能全部成活了。秧苗返青长出新叶之后,土壤里的肥力不断散发出来,再加上南风带来的热气一熏,禾稻的叶鞘及茎秆里就会生虫(形状就像蚕茧一样),这是第五种灾害。盼望老天这时能遇上一阵西风雨,害虫就能被消灭,而禾稻便可以正常地生长了。
禾稻抽穗之后,夜晚『鬼火』四处飘游烧焦禾稻,这是第六种灾害。『鬼火』是从腐烂的木头中散放出来的。木与火如同母与子,火藏在木头之中,木头不坏的时候,火也就永远藏在木头里面。每逢多雨的年份,荒野中的坟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塌陷,坟里面的棺材板子被水浸透而腐烂,这就是所谓母体坏了,火子失去依附,于是离开母体而四处飞扬。但是阴火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能等到黄昏太阳落山以后,这种鬼火才从坟墓的缝隙里冲出来,但又不能飞得更高,只能在几尺高的地方飘游不定。禾叶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烧焦。驱逐『鬼火』的人,一看见有树根处有火光,便以为是鬼,举起棍棒用力去打,于是就有了『鬼变枯柴』的说法。他不知道『鬼火』向来都是一见灯光就会消失的(没有经过人们灯火传燃的都属于阴火,所以一见到灯光就熄灭了)。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结实,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斗,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谷粒数目虽然还是那么多,但米粒会变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时候,也会多有破碎),这是第七种灾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们的聪明才智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稻子成熟的时候,如果遇到刮狂风,它就会将稻粒吹落;如果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天气,谷粒就会受水湿后自行腐烂,这是第八种灾害。但是风灾的范围一般不会超过方圆三十里。阴雨成灾的范围一般也不会超过方圆三百里,这都只是局部地区的灾害,涉及的范围并不很广。谷粒被风吹落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贫苦的农家遇到阴雨天时,可以把湿稻谷放在锅里,烧火爆去谷壳,做炒米饭来充饥,这也算是度过天灾的一种补救办法吧。
沙舟 發表於 2025-4-8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乃粒》稻灾考释及防治要义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所载稻作八灾,实为明代农事经验之精粹。今就原文要义,分疏如次:

一、暑气蕴灾
早稻秋藏之际,若曝晒未透即急贮仓廪,谷粒蕴蓄暑气。来岁粪壤发热,复值东南熏风,则炎火内发,苗穗焦枯。防治之要,当于冬至后取冰雪窖藏,至清明浸种时,以冰水激洒,可解蕴热。此法暗合"以阴制阳"之理,较之后世"冷浸日晒"之法,尤显先民智慧。

二、风扰种匀
撒种时遇风聚谷,实因水体表面张力所致。宋氏提出"风定后撒"之策,与现代农学"静水播种"原理相通。考《齐民要术》已有"无风下种"记载,可见此识自古有之。

三、雀害防治
立鹰俑驱雀之法,承自《王祯农书》"假鹰惊雀"之术。此物今称"稻草人",然明代鹰俑制作考究,其形制当如宫廷《鹞鹰图》般逼真,方能收震慑之效。

四、阴雨损秧
秧苗"沉脚未定"之说,实指根系未固。此时遇雨易致浮秧,宋氏强调"晴霁三日"正合现代"扎根返青"管理要诀。明末《沈氏农书》更详载"雨后排涝"诸法,可互为参证。

五、虫害发生
"函内生虫"现象,今谓二化螟之害。西风雨杀虫之说,暗合湿度影响虫卵孵化之理。考《陈旉农书》载"石灰杀虫"法,与此可并观。

六、磷火灼苗
所谓"鬼火",实乃磷化氢自燃。宋氏以"木母火子"喻其理,虽未达现代化学认知,然指出"朽木生火"本质,已属卓见。其观察火"不越数尺"特性,与磷火特性完全吻合。

七、水匮之厄
"食水三斗"之说,揭示水稻需水规律。宋氏强调抽穗期水分临界值,与现代"需水临界期"理论若合符契。所述脱水致碎米现象,今谓"垩白粒"成因之一。

八、风雨败谷
末灾论及收获期风雨为患,指出"风灾三十里,雨灾三百里"的地域特性,体现宏观农业气象观。所载"炒谷救荒"法,更见实用智慧。

要之,宋氏八灾说系统涵盖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灾害防御诸环节,其防治策略多暗合科学原理。今人研习,当以现代农学诠释古法,勿以"反怨鬼神"之态对农事,斯得传统农学真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