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22|回復: 2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2气声1诗解声必得气声复返气大小短长定于胎元出由脏腑调由唇舌必取虚空之气参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5-31 20: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2声1诗解声必得气声复返气大小短长定于胎元出由脏腑调由唇舌必取虚空之气参和
题文诗:
声音之道,微矣!物声万变,而人声乃,
皆能效之.厉莫厉于,燃炮微莫,微于调琴,
乐莫乐于,对语之莺,悲莫悲于,迎刃豕而,
宫商转换,必曲肖焉.非得气之,全胡以然?
凡声也者,喜声从口,怒声从鼻.鸟声多喜,
兽声多怒.以神物言,之龙声有,喜而无怒,
雷声有怒,而无喜也.当其大喜,大怒之至,
齿舌诸官,皆静息,而听命焉.人物受气,
而生,而后有声,声复返气.是故形之,
化气也以,积渐而归,声之化气,在刹那顷.
人物之声,出由脏腑,调由唇舌,必取虚空,
之气参和,而能成若,窒塞口鼻,外者不入,
相和内者,使升于,龈腭之间,默喑而已.
人身气海,命门禀受,父精母血,声气之,
大小短长,定于胎元,非由功力.禽兽同之,
其啸振山,修士,别有义理,非众人之,
知也.道生万物,至道气正,气正情真,
情真声和,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童心天真,
情致气致,气致声致,君子气长,小人气短.
【原文】
气声一声音之道微矣哉!物声万变,而人声皆能效之。厉莫厉于燃炮,微莫微于调琴,乐莫乐于对语之莺,悲莫悲于迎刃之豕,而宫商转换,必曲肖焉。非得气之全,胡以然也?凡声,喜声从口,怒声从鼻。鸟声多喜,兽声多怒。以神物言之,龙声有喜而无怒,雷声有怒而无喜。当其大喜大怒之至也,齿舌诸官皆静息而听命焉。人物受气而生,气而后有声,声复返于气。是故形之化气也,以积渐而归,而声之化气也,在刹那之顷。人物之声,即出由脏腑,调由唇舌,然必取虚空之气参和而能成。若窒塞口鼻,外者不入而相和,内者即升于龈腭之间,默喑而已矣。人身气海、命门,禀受父精母血,声气大小短长,定于胎元,非由功力。禽兽同之。其啸振山谷,则修士别有义理,非众人之所知也。
【注释】气声一

  声音之道微矣(释:微矣为精深奥妙)哉!物声不变,而人声能效(释:效为仿效、模仿)之。厉莫厉于燃炮,微莫微于调琴,乐莫乐于对语之莺,悲莫悲于迎刃之豖shi(释:豕古代指猪),而宫商(释:古代韵律中的宫音和商音,引申为音乐、韵律)转换,必曲肖(释:曲肖为曲完全相似)焉。非得气之全,故以然也?凡声,喜从口,怒声从鼻。鸟声多喜,兽声多怒。以神物言之,龙声有喜而无怒,雷声有怒而无喜。当其声大喜大怒之至也。齿舌诸官皆静息(释:静止、平息)而听命(释:1任凭天意而自然地发展2听从上级、长辈的命令)焉。
人物受气而生,气而后有声,声复返于气。是故形之化气也,以积渐而归,而声之化气也,在刹那一刻。人物之声,即出由脏腑,调由唇舌,然必取虚空之气,参和而能成。若窒zhi塞sai口鼻,外者不入而相和,内者即升于龈yin腭e之间,默喑yin而已矣。人身气海、命门,禀bing自父精母血,声气大小长短,定于胎元(释:在母体中培育胎儿生长发育的元气),非由功力。禽兽同之。其啸振山谷,则修士(注:修士指经过特殊训练的专业人士)别有义理,非众人之所知也。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气声一》阐微

宋应星先生此篇精论,实发前人所未发。其论声气关系,以"声必得气,声复返气"为纲,深契《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旨。声者气之动,气者声之母,此中奥义,可分三端论之:

一、声气同源说
先生谓"人物受气而生,气而后有声",此本《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充"之说。然更进一层指出声气互化之理:"形之化气以积渐而归,声之化气在刹那顷"。盖形质消亡需时日,而声波消散在瞬息,此实暗合今声学振动原理。

二、发声机理辨
"出由脏腑,调由唇舌"八字,可谓尽泄天机。脏腑为生气之源,犹琴瑟之共鸣箱;唇舌为调声之枢,类管乐之按孔。尤具卓见者,在指陈"必取虚空之气参和"——此即声波传播须藉介质之理,较之西方声学始祖伽利略犹早数十年。

三、先天后天论
先生辨析声气"定于胎元"与"修士义理"之别,实开体质声学之先河。胎元决定基频,修为可调谐波,故常人声短而修士能啸振山谷。此说与《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遥相呼应。

至若"龙声有喜而无怒,雷声有怒而无喜"之喻,非徒文学修辞,实涵天人感应之思。先生以器物、禽兽、自然诸声为证,终归于"童心天真""君子气长"之人文关怀,诚所谓"格物致知"之典范也。

(全文498字)
严匡 發表於 2025-4-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气声一》阐微

宋应星《论气》卷二“气声篇”开宗明义,以“声音之道微矣哉”总摄声气关系之精妙。其论以气为本体,声为气用,揭示“声必得气,声复返气”的循环机理,实为传统气论哲学在声学领域的深化。

一、声气互化之理
“人物受气而生,气而后有声”乃承《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充”之说,而更强调声气转化的瞬时性。形化气需积渐,声化气则刹那可成,此论暗合声波振动“瞬时传递”之特性。所谓“必取虚空之气参和”,揭示声之传播必赖介质(气),若“窒塞口鼻”,则内外气绝而成喑哑,此与近代声学“介质传导”原理遥相呼应。

二、声气禀受之异
宋氏分判人、兽、神物之声气差异:人声效万物而“宫商转换”,龙雷之声分属喜怒,皆因“受气不同”。尤重“胎元定声”之说,谓声气长短禀于先天命门,非后天可强,此论虽未脱传统命定观,然指出生物声学特征的遗传性,颇具卓识。至若“修士啸振山谷”之喻,则暗示声气修炼可突破常限,隐含道家导引术思想。

三、声气与性情之应
篇末归本于“气正情真,声和道生”的伦理美学观。以“君子气长,小人气短”比附声气清浊,实承《乐记》“德音之谓乐”传统,将物理声气提升至心性层面。其“童心天真,情致气致”之说,尤见阳明心学“良知即天理”之影响,彰显明代理气论之特色。

要之,宋氏以气贯通声学、生理、伦理三域,既持守“气化宇宙”的传统范式,又蕴含实证观察之萌芽,堪称晚明自然哲学之瑰宝。然其未离“比类取象”思维,故于声波物理本质尚隔一尘,此亦时代所限也。

(全文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