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2|回復: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上)诗解1民者政本以民为命为功为力菑福在民知恶弗改必受天殃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3 18: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上)诗解1民者政本以民为命为功为力菑福在民知恶弗改必受天殃
题文诗:

吾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是故国以,民为安危,

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

无不为本.吾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

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是故国以,

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与,

不肖此之,谓无不以,民为命也.闻吾之于,

政也民无,不为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

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

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

吾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故,国以为力,

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战之胜,民欲胜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故,

率民而守,民不欲存,莫能以存.率民而攻,

民不欲得,莫能以得.率民而战,民不欲胜,

莫能以胜.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

进不能止,敌人必骇,战由此胜.民之于其,

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故夫菑与,

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呜呼戒之,

士民之志,不可不要.戒之戒之!行之善也,

粹以为福.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受天福者,

天不功焉.被天之菑,无怨天矣,行自为取,

之也知善,而弗之行,谓之不明;知恶弗改,

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菑,

则必与其,夺民时者.故夫民者,至贱而不,

可简慢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

与民为雠,有迟有速,民必胜之.知善而弗,

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故狂惑者,

圣王之戒,君子之愧.呜呼戒之!岂其以狂,

与惑而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倘闻善而,

行之如争,闻恶改之,如雠然后,祸菑可离,

然后保福.戒之戒之!行善福致,行恶灾来.




【原文】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故其民之为其上也,接敌而喜,进而不能止,敌人必骇,战由此胜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惧,必走去,战由此败也。故夫菑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呜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呜呼,戒之戒之!

【原文】


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菑己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菑,则亦无怨天矣 ,行自为取之也。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与有德;天有常菑,必与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知善而弗行谓之狂,知恶而不改谓之惑,故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呜呼,戒之戒之!岂其以狂与惑自为之,明君而君子乎,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然后祸菑可离,然后保福也。戒之戒之!

【译文】

行为善良就会积聚为福,行为邪恶就会聚集为灾祸。所以受到上天福佑的人,并不是上天的帮助,而被上天降灾的人,也没什么好埋怨上天的,这都是自身的行为不正得到的报应。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叫做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所以对于百姓,即使是地位极低的人,也不可以简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可以欺骗。所以从古到今,凡与人民为敌的,有快有慢,但最终人民一定会胜利。知道好却不实行称为狂悖,知道有害却不改正称为昏庸。所以狂悖和昏庸的事,都是圣明的君王所要戒除的,也是君子以为愧疚的。啊,要谨慎再谨慎啊!难道要依照狂悖与昏庸的标准行事吗?圣明的君主和君子啊,听说善事就如同争抢一般去做,听到邪恶习气就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去改正,这样以后灾祸就会远离,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上天保佑和降福。对此要慎之又慎啊。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4-6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政》民本思想发微——贾谊治国理念的现代启示

贾谊《新书·大政》篇以雷霆之笔开宗明义:"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此语实为两千年前中国政治哲学之黄钟大吕。其民本思想体系可析为三重维度:本、命、功。国以民为本,犹木之有根;君以民为命,若鱼之依水;吏以民为功,似农之待耕。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治国伦理框架。

考其"民本"要义,实含三层次辩证关系:其一,安危系于民。《尚书》"民惟邦本"之说,在此发展为"国以民为安危"的具体政治准则。其二,威侮决于民。君权之威严非来自天命,而源于"民为威侮"的集体意志。其三,贵贱依于民。官吏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在上而在下,此即"吏以民为贵贱"的深刻洞见。这种将政治合法性与民众意志直接挂钩的论述,在先秦文献中实属罕见。

其"民命"观更具革命性。贾谊将民众提升至"命脉"高度:"国以民为存亡"直指政权存续本质,"君以民为盲明"揭示统治者认知局限,"吏以民为贤不肖"颠覆传统考核标准。这种将民众作为政治生命线的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说遥相呼应,而论述更为系统。

至论"民功",则展现实践智慧。"战之胜,民欲胜也"的军事观,揭示战争本质是民心向背的较量。其"率民而守"三组排比,以"莫能以存"的否定句式,强调民众意愿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将军事成败归因于民心的观点,较《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的论述更显深刻。

文末"菑福在民"的警示,实为天人感应说的政治转化。贾谊将传统天命观改造为"行之善也,粹以为福"的实践哲学,提出"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的为政准则。其"与民为雠,民必胜之"的论断,堪称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具警示意义的命题。

当代治国者当鉴此古训:民众不是治理客体,而是政治主体;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创造者。贾谊揭示的"民者至贱而不可简慢,至愚而不可欺"的辩证法则,至今仍为政治伦理的黄金律。所谓"行善福致,行恶灾来",非关神秘天命,实乃政治因果律的朴素表达。读《大政》篇,可知善政之要,尽在"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雠"的实践智慧中。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1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贾谊《新书·大政上》民本思想发微

(一)民本思想之三重维度
贾生开篇即立"民无不为本"之纲,其论呈现三重递进结构:其一,政治本体论层面,民为"国本、君本、吏本",国家安危、君主威侮、官吏贵贱皆系于民;其二,政治存续论层面,民为"国命、君命、吏命",政权存亡、君主明昏、官吏贤不肖皆决于民;其三,政治实践论层面,民为"国功、国力",国家兴坏、战争胜负皆赖民力。此三维度构成完整的民本政治哲学体系,较《尚书》"民惟邦本"说更具系统性。

(二)民心向背的辩证法则
文中揭示"民欲"与事功的辩证关系:"率民而守,民不欲存,莫能以存"等句,实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早期表述。尤值得注意的是"接敌而喜"与"接而惧必走去"的对比,揭示民众心理直接影响战争态势,此论较《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更强调主体能动性。贾生更提出"菑福在士民"的命题,将传统天命观转化为民心决定论,可谓先秦天人思想的重大突破。

(三)知行关系的道德警示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弗改必受天殃"等句,构建"认知-实践-祸福"的因果链。其中"狂惑"之辨颇具深意:"狂"指明知善而不为的价值观扭曲,"惑"指知恶不改的认识论缺陷,二者皆违背"圣王之戒"。贾谊将道德实践与政治祸福直接关联,其"行善福致,行恶灾来"的劝诫,实为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之先声。

(四)历史规律的终极警示
篇末"与民为雠者,民必胜之"的论断,揭示民本思想的历史辩证法。贾生以"至贱不可简,至愚不可欺"破除统治者的认知傲慢,其"迟速"之说暗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这种将民众力量视为历史决定因素的观点,在秦汉之际的专制背景下尤显可贵。

要之,此篇以民本思想为核心,构建起"本体-实践-道德-历史"四维政治理论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继承先秦民本传统,更在于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为政戒律,为汉代政治哲学树立了批判性标杆。今日读之,其中"闻善如争,改恶如雠"的执政态度,仍不失为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