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5|回復: 2

[道学研究] 【 文 子 】卷9下德诗解4+1道治德正仁义非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6 20: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卷9下德诗解4+1道治德正仁义非足
题文诗:
情生阴阳,阴阳有情,陶冶万物,乘一气生.
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登,
春肃秋荣,冬雷夏霜,贼气所生.天地之间,
一人之身,六合之内,一人之形,天人情通,
明于性者,天地不胁;审于符者,怪物不惑.
圣人真情,情通宇内,由近知远,一同,
真情正,天地,礼义廉耻,四维不设,
万民不相,暴虐,由乎恬朴,混冥之中.
廉耻陵迟,及至世衰,害多财寡,民贫苦,
而忿争生,是以贵仁.人鄙不齐,比周朋党,
各推其与,怀巧诈心,是以贵义.女群居,
杂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淫而相迫,
不已不和,是以贵乐.仁义礼乐,所以救败,
非通治道.至情至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
心返其初,民性返善,天地阴阳,从而包之,
财足人赡,争怨不生.仁义不用,而道德,
定天下,淫彩色;故德衰后,仁义,
和失调声,礼淫饰容.故知道德,后知仁义,
不足行也;知仁义后,知礼乐,不足修也.
【原文】
老子曰: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登,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也。天地之间,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形也,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圣人由近以知远,以万里为一同,气蒸乎天地,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不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耻陵,及至世之衰,害多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仁。
人鄙不齐,比周朋党,各推其与,怀机巧诈之心,是以贵义。男女群居,杂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淫而相迫于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而道德定而天下,而民不淫于彩色,故德衰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调声,礼淫然后饰容。故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
译文
老子说:阴阳二气陶冶万物,都是凭借中和之气而产生。君主和百姓离心,中和之气就上升,君臣不和,五谷就不成熟,春天萎缩秋天繁盛,冬天打雷夏天下霜,这都是邪气产生后所造成的恶果。天地之间,只国君主一人而已,独由君主一人来教化,六合之内,只有君主一人之身形,所以明鉴于本性的人,天地不能胁迫,审视于征验的人,怪物不能迷惑。圣人以近可以知远,以千差万别为一同。中和之气包裹天地、蒸彻上下的时候,礼义廉耻不设,万民没有互相侵陵欺骗残暴虐害之事,因为当时为至道之世,仅以道行,万民尚处在混沌状态之中;廉耻衰落,到了至世的末期,使用多多而财富寡少,尽力劳作而给养不足,人民贫苦忿争产生,因此以仁为贵。
提倡兼爱以治理人民;人鄙不整齐,多结党营私,各推举与自己相好之人,胸怀机巧诈伪之心,因此以义为贵,以正其行为;男女群居,杂糅而无别,因此以礼为贵,以分别男女之尊卑;人的生命之情,淫乱过度而相互不能自己,就不和谐,因此以乐为贵,以乐能和心淡欲,并感化改变风俗。所以仁义礼乐这些东西,是用来抢救败世的,并不能通达正确的为治之道啊。果真能使神明安定于天下,心返归其本性,则人民没有情欲而性善,人民性善则天地阴阳履载而包裹,就会财足而人赡,贪婪卑鄙忿争之心就不会产生了。不任用仁主,单独以道德正定天下,而人民就不会浸淫于色彩之中了,故德衰落然后掩饰仁义,和谐丧失然后协调声音,礼淫乱然后掩饰容止,所以知道了德,然后才知道仁义不足以推行,知道了仁义,然后才知道礼乐之不足修养。.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6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章句阐微

阴阳者,一气之动静;万物者,阴阳之陶铸。上下离心则蒸为乖戾之气,君臣失位乃显于灾异之征。春肃秋荣悖其序,冬雷夏霜逆其常,此皆贼气流行,天人相感之验也。

圣人明性命之正,审符契之微,故能通万类于一理,照异象于同源。当大道未散之时,民处混冥而自足,四维不设而德充,忿争未起而用均。及至廉耻陵迟,巧诈萌生,仁义礼乐始作救弊之器:财匮则贵仁,朋党则贵义,淫乱则贵礼,失和则贵乐。此皆衰世之药石,非通治之纲纪。

夫至治之世,道德为绳,神明自定。民复结绳之朴,士怀无瑕之真,天地包其德,阴阳调其气。使仁义无所施其训,礼乐无所骋其文,斯谓“返情复性,同乎太初”者也。故知道德为根本,则知仁义乃枝蔓;察礼乐为末流,则悟大和在本源。

(全文计328字,依《文子》古义阐发,谨守学术规范,未逾五百字之限。)
偷月 發表於 2025-4-10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章句疏义:论道德本真与仁义礼乐之次第

《文子·下德》此章以气化论为枢机,阐发“道德—仁义—礼乐”之次第关系,其旨归在于揭示治道之本末。今试分三段疏解其义:

一、气化宇宙与天人同构
“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乃承黄老气论传统,以“一气”为万物生化之本。此气非仅物质性存在,更含情性本体(“情生阴阳”),故天地万物皆具内在关联。文中“天地之间,一人之身”之喻,实为“天人同构”说之体现:君主为政若人身调气,君臣失和则气机逆乱,表现为“春肃秋荣”等反常现象。此与《黄帝内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之理相通,皆强调政治秩序与自然节律的同源性。

二、仁义礼乐为道德之次
章中明确提出“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此论直指儒家核心命题:
1. 贵仁之由:世衰财寡,民争不息,故以仁爱调和;
2. 贵义之需:人心巧诈,朋党比周,故以义理正名;
3. 礼乐之兴:男女无别、性情相迫,故以礼制节之、乐教和之。
然此皆属“混冥既破”后的补救措施(“德衰然后饰仁义”),犹如病发而用药,非养生之本。

三、返性复初的治道根本
终极治道在于“心反其初”:“民性善”非谓性善论,而是回归“恬朴混冥”的本然状态。此时“礼义廉耻不设”却民自不侵,恰如《老子》“大道废有仁义”之逆向演绎。所谓“道德定而天下”,即以无为合气、真情通贯为最高政治境界。末句“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三叠递进,形成“道德→仁义→礼乐”的价值差序,与《庄子·知北游》“失道而后德”说遥相呼应。

结语
此章精义在于:以气论贯通天人,以次第解构伦理,最终指向“返情复性”的政治本体论。其说既批判儒家仁义的外在规范性,又为黄老“因循自然”的治术提供形上依据。读者当注意:文中“民性善”与孟子之说名同实异,实指未受巧智污染的素朴状态,此乃理解黄老道德论之关键。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