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1|回復: 1

[道家人物] 【文子】10上仁6至道至和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1 18: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10上仁6至道至和诗解
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情通万物,至情气正,
天地气,莫大于和,至和至神,至神自生,
阴阳调和,日夜分明,和之所致,万物生成,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精.
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
圣人之道,至道真情,宽而有栗,严而有温,
真情所至,能柔直,猛而仁,善始善终.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
绳之为度,可卷而怀,引而申之,可直而布,
长而不撗,短而不穷,直而不刚,圣人体之.
恩推即懦,懦即不威;严推即猛,猛即不和;
爱推即纵,纵即不令,刑推即祸,祸即无亲,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相和,阴阳偶合,
和则有情,至和至情,气正神清,是以贵和.
  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夫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怀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长而不撗,短而不穷,直而不刚,故圣人体之。夫恩推即懦,懦即不威,严推即猛,猛即不和,爱推即纵,纵即不令,刑推即祸,祸即无亲,是以贵和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天地之炁,莫大於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以生成。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夫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於刚柔之间。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怀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长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故圣人体之。此圣人之和也。柔而能直,良匠之规矩也,卷而能舒,圣人之法度也。夫恩推即懦,懦即不威;严推即猛,猛即不和;爱推即纵,纵即不令,刑推即祸,祸即无亲;是以贵和也。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情通万物,至情气正,天地气,莫大于和,至和至神,至神自生,阴阳调,日夜分,和之所致,万物生成,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精。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圣人之道,至道真情,宽而有栗,严而有温,真情所至能柔直,猛而仁,善始善终。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绳之为度,可卷而怀,引而申之,可直而布,长而不撗,短而不穷,直而不刚,圣人体之。恩推即懦,懦即不威,严推即猛,猛即不和,爱推即纵,纵即不令,刑推即祸,祸即无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相和,阴阳偶合,和则有情,至和至情,气正神清,是以贵和。
参考译文: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的氤氲之气,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和合,能够和合,阴阳二气就可以协调,日夜就可以分明,所以万物在春季时节生长,在秋季时节结果,生长和结果,都必须阴阳调和得正好。所以只是积阴之物不生,只是积阳之物不化,只有阴阳交济,和合适宜,万物才能成和而生化。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宽而示之以栗,严而藏之以温,柔而可直,猛而含仁。如果太刚就会折断,太柔就会卷缩,和合之道正在于刚柔之间的分寸把握合宜。绳可以作为度量的工具,因为可卷而收起来,可引而伸直开来,可伸直了再铺开,伸长了也不间断,收短了可以完全收起来,伸直还可以弯曲,所以圣人体会绳的妙用而用之于己身。如果恩德布施了往往会使人心软怯懦,人心内在怯懦就无法树立外表的威势,如果严厉的对待他人就会猛而狠,过于猛而狠就会上下不和,如果仁爱付出了就会让人放纵,放纵过度了就会不遵守命令规矩,如果刑罚过于严密就会有人受祸,祸患多了就会上下不亲,是以圣人能够和合适宜,使万事万物自有其节制。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14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仁》"至和"章义疏

《文子》此章以"和"为枢要,阐发天地生成之理与圣王治道之要。其说承《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旨,而更显战国黄老学派之实践智慧。今就经义分三重疏解如次:

一、天道之和:阴阳交感成化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者,非谓和乃气外别有一物,实指阴阳二气交感之最佳状态。春分、秋分之为节气枢纽,正在阴阳平衡之时:春分则阳中有阴,故能生发而不亢;秋分则阴中含阳,故能敛藏而不窒。此即"积阴不生,积阳不化"之深意——纯阴纯阳皆属偏滞,必待"阴阳交接"方显大用。默希子注"此天地之气和平"一句,尤揭"和"非简单混同,实为对立因素之动态平衡。

二、人道之和:刚柔相济为用
圣人体和之妙,见于"宽而栗,严而温"等四组对立统一之德。此非权术之谓,乃本于天道之自然中道。"绳之为度"之喻最精:其可卷可伸、能曲能直,恰如《易传》"曲成万物而不遗"之理。盖绳之本质(度)不变,而形态随需变化,此即"道在刚柔之间"的指——以柔为体,以刚为用;以和为常,以变为权。黄老之学"道法"并提之精义,于此可见。

三、治道之和:恩威得其中正
末段"恩推即懦"等四组推衍,实为"过犹不及"之政治警示。儒家言"宽猛相济"偏重政策交替,黄老则强调每一施政行为本身即需含容对立因素。"爱推即纵"与"刑推即祸"对举,揭示单极思维之弊:仁政失度则纲纪弛,刑政过苛则民心离。唯"和"能统摄情(爱)与理(刑),使威而不猛、柔而有则。此即《管子》"和合故能习"的治理境界。

要之,本章以"和"贯通三才:在天为阴阳之调适,在人为刚柔之并济,在治为恩威之得中。其说既深化《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之玄理,又为《淮南子》"阴阳和而万物生"说张本。至若"情生天地"数语,虽带魏晋注疏色彩,然"至情即正气"之论,实开宋儒"天理人情"说之先声。识得此"和"字,则黄老之学由天道落实人事之脉络,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