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3|回復: 0

[儒家文化]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

中国有些古话特别值得人寻味,比如『曲高和寡』『自古圣贤多寂寞』『善人常得谤,善事常易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首先,由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现象比较普遍。小人的境界平平,做事都以名利为出发点和推动力。当他看君子做事的时候,会以自己的境界推测君子。圣贤人也和一般人一样穿衣、吃饭、走路、喝茶,但他的用心却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做事是在内不在外,所以不被一般人所知。小人就会用自己的心去揣测圣人的心,往往把圣人的行为都看错,就出现了对君子的误解,甚至诽谤。

〖弟子规〗:『流俗众,仁者稀。』在社会中,遭遇仁者都稀有难逢,遇到圣贤更是如珍如瑞。所以圣贤人难遇知音、寂寞寥然也就在所难免,只有境界相同的人才能够惺惺相惜。像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也希望找到能够认识他,并推广他智慧学说的人,解民于倒悬之中,救民于水火,拯天下于陷溺。这时候如果遇到明君,其结果必然是〖书经〗中:『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不世』,不是世世代代都能出现的君主,也就是卓越的君主。有卓越的君主才能用卓越的臣子,用卓越的臣子才能立下不朽的功勋。如果孔子在世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位明君,这位明君一定也会因为重用孔子而创下一代辉煌盛世,被载入史册。人类历史可能也会因他而改写。

然而可惜的是当时的君主,或为眼前富国强兵的小利遮蔽双眼;或为不能放下私欲而中途退缩;或为孔子弟子多贤德,恐后世会取而代之而放弃。再看现代,很多学者把孔子都解读为『官迷』,以为他周游列国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这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有很多学者把愚昧、落后、封建等词形容孔子的思想言行,这更是诬枉圣人。

孔子虽然不得志于当时,但他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发扬光大,成为推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两千多年长盛不衰,代代仍有贤人出现。〖中庸〗上说:『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孔子所得的是素王之位,万世之名,百代之禄,无疆之寿。

所以,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历史,不能因为他一时不得意,就觉得古人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报时不到』是靠不住的。实际上从历史来看,这个规律还是一定的。所以古人说『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