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1|回復: 1

[其他] 【天工开物】卷9舟车诗解1舟车便利人民任重致远通无化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5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卷9舟车诗解1舟车便利人民任重致远通无化有
题文诗:
宋子:人群分居,而物异产,来往懋迁,
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
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
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资车.
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
舟车者不,食尸祝报?浮海长年,视万顷波,
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
传所称,奚仲之流,所谓神人,者非耶欤?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
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
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游海滨者,
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若局趣于,
山国之中,老死平原,地所见者,一叶扁舟,
截流乱筏,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古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
番禺作舟,奚仲作车,便民之事.方圆曲直,
皆中规矩,牢利坚固,任重致远,为用财少.
【原文】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①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②;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③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④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⑤者无异。传所称奚仲⑥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注释】
①懋(mào)迁:贸易,运输。
②行畏周行:周行,四处旅行。古时旅行,艰于路途,故曰畏。
③梯航:梯指登山,航指航海。梯航泛指艰难之旅途。
④尸祝之报:后代祭祀纪念以报答。
⑤列子所谓御泠风:【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御泠风,即驾风而行。
⑥奚仲:古代传说中的始造车者。见【淮南子·修务】。

【译文】
宋先生说:人类分散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产也是各有不同,只有通过贸易交往才能构成整个世界。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还凭什么来构成人类社会呢?有钱、有地位的人要出门到外地的时候,往往怕走远路;有些物品虽然价钱低贱,却也是生活所必需,因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贩运。从全国来看,南方更多是用船运,北方更多是用车运。人们凭借车和船,翻山渡海,沟通国内外物资贸易,从而使得京都繁荣起来。既然如此,为什么最早发明并创造车、船的人,却得不到后人的崇敬呢?人们驾驶船只漂洋过海,长年在大海中航行,把万顷波涛看成如同平地一样,这和列子乘风飞行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历史书上记载的车辆创造者奚仲等人称为『神人』,难道不也是可以的吗?

【原文】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①。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②者得见漕舫。若局趣③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注释】
①殚述:完全阐述。
②江湄:江边。
③局趣:即局促,局限。

【译文】
船的名称从古到今都有百千种之多了,有的根据船的形状来命名(比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的名字),有的按照船的载重量或者船载物的数量来命名,有的依据造船的木质(各种木料)来命名,名称繁多难以一一述说殆尽。在海滨游玩的人可以见到远洋船,在江边居住的人可以看到漕舫。如果老是局限在山区或平原之中,那就只能见到独木舟或者截流而漂行的筏子罢了。这里粗略记载几种船的形制规格,其余的大家可以自行类推。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14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舟车卷义疏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九论舟车之制,实寓经世济民之深意。其开篇立论,直指"人群分居而物异产"之本质,阐发"懋迁有无"乃文明存续之理。今试为义解三则:

一、舟车之利合于天道
"来往懋迁以成宇宙"一语,暗合《周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之旨。宋子以"梯航万国"喻交通网络,实本《尚书·禹贡》"达于河海"的贡赋体系。其叹"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恰如《考工记》所言"智者创物,巧者述之",揭示器物发明者被历史湮没的普遍现象。

二、南北交通的哲学隐喻
"南资舟而北资车"非仅地理差异,实为阴阳互补之象。《周礼·考工记》早有"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的记载。宋子以"御泠风"喻航海,援引《庄子》典故,将实用技艺提升至"神人以和"的境界。奚仲造车的传说,更与《墨子》"制器尚象"思想相通,体现"器以载道"的传统。

三、器物文明的辩证观
文中"任重致远,为用财少"八字,深得《老子》"大巧若拙"之妙。宋子比较"洋船漕舫"与"一叶扁舟",既见器物演进之迹,又暗含"不以奢为贵"的价值观。其批评"局趣山国"者眼界狭隘,正合《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的认知论。

要之,此篇以舟车为喻,阐发"通无化有"的经世思想。宋子熔铸《易经》变通之理、《管子》通货之论于器物考据中,其"牢利坚固"的标准,既是工艺准则,亦为文明存续之道。当今读之,犹见先贤"开物成务"之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