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5|回復: 2

[儒家文化] 为什么有礼制?(二)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7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有礼制?

为什么有礼制?

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疏数』,稀疏和密集,这里指亲疏的意思。

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礼』的功能之一,就是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丧服之中有五服制度。丧服有五等,称为五服。这五服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通过看人所穿的丧服就可以看出他和亡者的亲疏关系,这称为『五服制』。五服之内的亲属与亡者的关系越近,穿的丧服越粗;与亡者的关系越远,穿的丧服越精细。为什么?穿的越粗代表他和亡者的关系最近,因为这时候他的哀思之情是难以控制的,他是毫不掩饰、毫不修饰地以尽哀思,所以来不及置办精细的丧服。而与亡者的关系越远,穿的衣服就越精细一点。这就是根据五服的礼制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的关系。

再如,『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亲情到什么程度才叫亲?是否应该向西方人学习,父子之间直呼其名或称兄道弟,像朋友一样,这样才显得亲近?其实西方是不懂礼的,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他连一点皮毛都没有。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崇洋媚外,认为凡是西方的就代表先进,所以西方人怎么做,人们就跟着怎么学,把人伦关系搞紊乱了。

父母亲在家庭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尊严?〖孝经〗中说:『圣人因严以教敬』,这也都在『礼』上有规定。比如,『祖可以弄孙,父不可弄子。』祖父、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可以和孙子在那里玩耍,但是父亲和儿子就不可以。因为做父亲的在家里还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所以要让孩子对父亲有恭敬之心,他时时要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做父亲的威严扫地,孩子对他会很轻慢,把他的话不放在心上,那就会很造次,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如果人们不懂得这些道理,最后孩子长大了,教育出现问题,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礼』,它有『定亲疏』的作用。懂得这些礼,对于现在一些流行的说法、做法,人们就知道它是对还是错。『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不是古人闲着没事想出很多的规定,用来约束人们。恰恰相反,这些礼都是源于生活,具有深远的考虑。它一定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幸福,让人能够得以保护才设计的。

古人说『礼』,它有『起敬于微渺,绝恶于未萌』的作用。在生活的微小之处,培养起人的恭敬之心。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很微小的一件事,但就是在这微小之处培养了一个人的恭敬心。『绝恶于未萌』,父子之间有亲,但是不能过分地亲密,这样就不会让儿女造次,不会对父母亲的话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说,在恶还没有萌芽之前就把它杜绝了。

当一个刑事犯罪分子在逃亡的时候,要发动很多警车、警察抓捕他,光是警察每天用的盒饭都要花费很多,更何况他对国家生命、国家的人、财产所造成的损伤呢?如果有了礼仪道德的教化,后边所有的就都节省了,怎么能说它是繁文缛节呢?其实正是因为『礼』让人们的社会治理非常节省、非常高效。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3-29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制辨亲疏之本》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云"非礼无以辨亲疏",实乃华夏文明维系人伦之纲纪。五服之制,非徒丧仪之文,实为"因情制礼"之绝佳体现。斩衰三年,苴杖居庐,此非刻意苦节,实因至亲之丧,哀痛摧心,粗服恶食犹嫌不足,遑论华饰?缌麻三月,服轻情淡,亦自然之理。此中深意,恰如《仪礼》所言"称情而立文",非机械划分亲疏,乃以礼文彰显人情之本然。

今人惑于西俗,谓直呼父名乃"平等",实未解"父子有亲"之真义。《孝经》明言"资于事父以事君",非谓尊卑不可逾,实因亲亲之心乃仁德之本。试观孩童自然依恋父母,岂因名讳称谓而增减?礼制不过将此天性升华为文明规范。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西人所谓"平等相处",恰是亲情异化之征——将天伦降格为友道,犹弃醇醪而饮淡水。

礼之精微,尤在"节文"二字。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正恐后人执器忘道。今之效西俗者,恰似得椟还珠。观《礼记·檀弓》载"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特许其"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可知礼制本为护持人情,非桎梏天性。若弃五服之制,则伯叔犹途人;废宗庙之祭,则先祖若飘萍。此非"进步",实乃斩断文化血脉之愚行。

《中庸》言"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诚哉斯言!礼制如参天古木,其根在人情之真,其干在文明之序。今人当思:何以希腊罗马俱往矣,而华夏历劫犹存?正因有此礼乐文明,方使"人禽之别""华夷之辨"粲然分明。慎毋以邯郸学步之态,弃自家无尽藏也。
贺券 發表於 2025-4-14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制之"定亲疏"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礼制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制度,其"定亲疏"的社会功能实乃维系人伦秩序之大经大法。《礼记·曲礼》所言"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正揭示了礼制通过器物仪节构建人伦坐标的深层智慧。五服制度以"斩衰至缌麻"的服饰等差,不仅规范丧祭之仪,更构建了一套可视化的亲疏标识系统。其中"哀情愈深则服制愈粗"的礼意,恰如郑玄所注"哀痛之极,不暇修饰",体现了情感表达与制度规范的完美统一。这种通过物质载体外化伦理关系的设计,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父子之伦尤见礼制精微。《孝经》"严亲教敬"之说,与《颜氏家训》"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的训诫,共同构成了"亲而不渎"的相处之道。古人强调"祖可弄孙而父不弄子"的差别,实为角色分工的智慧:祖父含饴弄孙体现家族温情,父亲持重教子则维系教育权威。司马光《家范》记载的"父子异宫"制度,正是通过空间规制来强化"父慈子孝"的伦理距离。这种看似严苛的设计,实为防范"狎则生慢"的人性弱点。

当代社会出现的伦理困境,恰是礼意湮没的必然结果。西式平等观念冲击下,父子互称名讳看似亲密,实则消解了"敬"的情感基础。王夫之《读通鉴论》曾警示"去礼则禽狄",今日青少年教育失序、尊长敬老传统式微等现象,皆为礼制功能弱化的连锁反应。礼制之"绝恶未萌",正在于通过"饮食坐走"的日常规范,培养"自卑而尊人"的习性。程颐所言"敬是圣学始终之要",正点明礼制通过外在仪节涵养内在德性的教化逻辑。

重新审视礼制的现代价值,当超越"繁文缛节"的表层认知。张载《经学理窟》强调"礼者理也",这些看似琐碎的规范,实为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坚守"礼以别异"的文化自觉,方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全华夏文明的人伦精髓。重建当代礼制,非为复古,实为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间建立创造性转化,使"定亲疏"的古老智慧继续滋养现代社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