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5|回復: 2

[其他] 【天工开物】卷5作咸诗解2池盐井盐末盐崖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9 21: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卷5作咸诗解2池盐井盐末盐崖盐
题文诗:池盐宇内,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
解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乎,安邑猗氏,
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
深聚,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
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掺,
入即淤淀,盐脉,引水种盐,春间为之,
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
则一宵结,成名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
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
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
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其,海丰深州,
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
,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不藉南风,
与则大异.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
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蜀中石山,
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
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
十丈以外,乃得卤性,故造井,功费甚难.冶铁锥器,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
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
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
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
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
长竹接引,悬铁盏挖,而上大抵,深者半载,
浅者月余,一井成就.盖井中,则卤,
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井及泉后,择美竹,
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
消息吸水,入筒,长縆系竹,沉下,
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
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汲水而上.入于,
煎炼顷刻,然后结盐,色成至白.西川有种,
火井事奇,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
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
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釜中.
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无半,
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
奇事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地碱煎盐,除并州末,盐外长芦,分司地土,
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
西省,州,等邑海井,交穷其岩,
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池盐【原文】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掺入即淤淀盐脉。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②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注释】
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运城市之南。
②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列传】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③海丰、深州:海丰即今广东海丰县。深州疑指海丰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译文】
我国有两个池盐产地,一处是在宁夏,出产的食盐供边远地区食用;另一处是山西解池,出产的食盐供山西、河南各郡县食用。解池位于河南安邑、猗氏和临晋之间,它的四周筑有城墙用来防卫保护盐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现为深绿色。当地制盐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垄,把池内清水引入畦垄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浊水流入,否则就将造成泥沙淤积盐脉。
每到春季就要开始引池水制盐,时间太晚了水就会变成红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风劲吹的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凝结成盐,这种盐名叫『颗盐』,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大盐』。因为海水煎炼的盐细碎,而池盐则成颗粒状,所以得到了『大盐』的称号。池盐一经凝结成形后就可扫起供人食用。制盐的人,制成一石盐上交给官府,也不过只得几十文铜钱而已。在海丰和深州地区,把海水引入池内晒成的盐,凝结后扫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炼加工,这一点和池盐是一样的。但成盐的时间,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风吹这两点,就跟池盐大不相同了。
井盐【原文】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①,故造井功费甚难。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盖井中空,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消息③,吸水入筒,用长縆④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⑤,不用牢盆),顷刻结盐,色成至白。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注释】
①卤性:盐层。
②留底不去:此长竹的最后一节不凿透。
③其喉下安消息:在最后一节的上部,安装阀门。
④长縆(ɡēnɡ):长绳。
⑤中釜:中号的锅。牢盆则太大了。
⑥火井:即今之天然气井。
【译文】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距离很远,交通也不便利,地势又很高,因此那两个省的盐就蕴藏在当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盐卤水层,因此凿井的代价很大,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很艰难。
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铁锥,铁锥的形状很像碓嘴,要把铁锥的尖端做得非常坚固锋利,才能用它在石上冲凿成孔。铁锥的锥身是用破开两半的竹片夹住,再用绳缠紧做成的。每凿进数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长。起初的这一丈多深,可以用脚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样。再深一些就用两手将铁锥举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这可能把石头舂得粉碎,随后把长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铁勺,把碎石挖出来。打一眼深井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打一眼浅井一个多月就能够成功了。
如果井眼凿的过大,卤气就会游散,以致不能凝结成盐。当盐井凿到卤水层能打出水后,挑选一根长约一丈的好竹子,将竹内的节都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节,并在竹节的下端安一个吸水的单向阀门以便汲取盐水入筒。用长绳拴上这根竹筒,将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内就会汲满了盐水。井上安装桔槔或辘轳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动转盘而带动辘轳绞绳把盐水汲上来。然后将卤水倒进锅里煎炼(只用中等大小的锅,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结成雪白的盐了。
四川西部地区有一种火井,非常奇妙,火井里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没有一点热气。但是,把长长的竹子劈开去掉竹节,再拼合起来用漆布缠紧,将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用曲管对准锅脐,把卤水接到锅里,只见热烘烘的,卤水很快就沸腾起来了。可是打开竹筒一看,却没有一点烧焦的痕迹。看不见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作用,这真是人世间的一大奇事啊!
四川、云南两省的盐井,很容易逃避官税,难以追查。

末盐【原文】凡地碱煎盐,除并州①末盐外,长芦分司②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

【注释】
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带。有土盐。
②长芦分司:明代在长芦(今河北境内)设盐运使,并于沧州、青州设二分司。
【译文】
用地碱煎熬的盐,除了并州的粉末盐之外,家住河北沿渤海湾一带的人们,也经常刮取地碱熬盐,但是这种盐含有杂质,颜色比较黑,味道也不太好。崖盐【原文】凡西省阶、凤①等州邑,海井交穷②。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注释】

①阶、凤: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
②海井交穷:海盐、井盐都没有。

【译文】
陕西省的阶州、凤县等地区,既没有海盐又没有井盐,但是当地的岩洞里却出产食盐,看上去很像红土块儿,任凭人们刮取食用,而不必通过煎炼。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30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卷五《作咸》篇所载盐法,乃华夏先民取咸之智术总汇,今就池盐、井盐、末盐、崖盐诸法略作疏解,以明其道。

解池池盐,其法最得天时地利之妙。池周城堞环卫,绿水深泓,春引清水入畦,避浊防淤。待南风骤起,一夕结晶如星,谓之"大盐",实为阴阳和合之征。此法以自然之力成盐,不假煎炼,粒粗味淳,古称"不藉南风不成盐",足见先民察天候、顺四时之智。然海丰深州引海晒盐,虽同属池盐,却无待南风,乃因地势近海,日照风燥自成其功,可见同法异用之理。

蜀中井盐,尤显人力之巧。铁锥凿石如碓,竹索悬引十丈,破岩取卤,实开深井工程之先河。其井口仅盂大,而深探地脉,非力学精算不可为。凿井时足踏碓梢、竹接锥身之法,暗合杠杆递进之理,足证匠作之精微。此术突破"海滨限盐"之锢,使内陆得享咸味,诚为地理困局之破局良方。

末盐崖盐,虽载籍稍略,然可推其要。末盐或指散碎之煎盐,崖盐当为岩层析出之矿盐,二者皆需人力煎炼提纯,与池盐井盐自然结晶有别。此中差异,正显古人因地制宜之变通:近海者晒煮并用,山陬者凿岩取矿,平陆者引池成畦。

综而论之,四盐之法非独制咸之术,实为天人相参之范本。解池候南风以成粒,遵天道也;蜀井破坚岩以取卤,尽人力也;海盐借日曝以省工,用物性也。宋应星述此,非止录技,更寓"天工开物"之深意:万物皆藏其用,惟智者能因时、因地、因材以启之。今观古法,其技或已陈,然格物致知之理,历久弥新。
~幽魂~ 發表於 2025-4-8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作咸》池盐考释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五《作咸》篇详载池盐之制,其文虽简而理法俱备。今就解池盐法考释如次:

一、地理形制
解池横亘安邑、猗氏、临晋三邑,周垣环护如城堞,此非仅为防盗,实乃护盐脉之要术。池水色作绿沉,盖因卤水浓度使然。按《河东盐法志》载:"池广五十里,袤七里,周百十六里",其规模之巨,实为天然结晶畦。

二、畦盐古法
其法有三要:
(1)畦田建制:耕池旁地为畦垄,形似稻田而浅。每畦阔丈余,长十丈,畦埂高尺许,此制犹存《齐民要术》"种盐如种稻"之遗意。
(2)引水诀要:独取清水,浊水则淤盐脉。春分后引水入畦,经日曝则水色渐赤,此乃卤水蒸发、铁盐氧化之征。
(3)南风结盐:夏秋之交,待南风起,一夕成盐,此正合《周易》"巽为风"、"兑为泽"相感之理。盖南风燥烈,加速水分蒸发,使氯化钠过饱和结晶。

三、比较盐法
文中所举海丰、深州海盐晒法,与解池异者有三:
(1)不择风候:海盐恃日曝而非南风
(2)人力有别:池盐需耕畦引水,海盐则自然潮汐
(3)结晶形态:解盐颗粒粗大如"颗盐",海盐细碎如雪

四、盐政管窥
"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句,可窥明代盐课之制。《明史·食货志》载解池岁办盐课六十二万引,每引四百斤,而盐户所得不过什一。此"种盐人"实为灶户,其制沿唐宋旧章而稍变。

五、科学机理
今以化学析之:解池卤水含硫酸钠、氯化钠等,春引清水入畦,经蒸发浓缩,南风急吹则氯化钠先析出为粒状结晶,其色白是因排除镁钙杂质。所谓"忌浊水",实恐泥沙降低盐纯度和结晶效率。

解池盐法实为人工调控之天然结晶系统,较之煎煮省却柴薪,较之纯晒制又得风力之助,诚古人巧用自然之智。然此技今已不传,唯存文献,读之令人慨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