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5|回復: 0

[儒家文化] 怎样求学,才能有所成就?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0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曾子虽然鲁钝却坚持好学,最后也很有成就。〖中庸〗上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曾子就把这句话力行在生活之中。虽然很鲁钝,但还是因为传承了孔子的道业而被称为『宗圣』。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从广义上说是做事,也就是服务于大众,这件事情天天都要做。很多人说:『也没有人找我替他办事。』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与人交往,就要对别人委托的事尽心尽力。比如,一天当中,无论从事哪一个职业都有分内的事。如果是老师,是否尽心尽力地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还是为了拿钟点费,稀里糊涂地备课,糊弄学生。如果是公务员,对于自己应尽的本分、应负责的工作是否尽心尽力地完成。如果是领导者,要想到自己是不是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既领导下属,又能做他们的亲人,还要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属下才会对自己心悦诚服,做事也会非常用心。如果是店员,是否按时上下班,为老板、顾客尽心尽力地服务,别人对自己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纵然自己没有工作,只是家庭主妇,从早到晚是不是把家事做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尽心尽力地照顾到。这都是『为人谋』。所以,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共同在一起,就要为他服务、着想。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讲信用。与朋友交往,广义地说,是和平辈、平等地位的人交往,自己是否做到言出必行。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马车。『輗』和『軏』,用现在的话比喻就是车的发动机,是车最关键的环节。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就像车没有发动机一样,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为什么?因为自己说话、做事都让别人怀疑,确实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与朋友交往能做到言而有信,那么与家人、父母交往,则更要做到言而有信。现在人有很多颠倒之处,与外人、领导、同事交往时,能够做到言而有信,但是对父母、兄弟姐妹说的话可以不守信用、不负责任,这都是颠倒。

『有信』,就是古人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才是真正做到言而有信。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如果没见到『诸法实相』,没见到宇宙人生真相,而把所见到的虚幻的相认为是真理,很难做到言而有信。所以,要求道,要明心见性,所见到的才是真实的,所说的话也才不会是妄语。

『传不习乎』,检点老师的教诲自己是否做到。如果教授别人,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到,怎么能教导别人呢?

这三句话,实际是教导人们三件事:第一,『好学近乎知』。无论求学还是求道,都必须好学、喜学、愿意学习,这样才能成就。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都是自主、自愿地学习,自己废寝忘食地用功,这样才能成就。曾子就给人们做出了『好学近乎知』的榜样。

〖群书治要·曾子〗中讲:『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能够『攻其恶』,责备自己的不良行为、过恶。『求其过』,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看别人的过失。『强其所不能』,自己不会做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加强,勉励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去私欲』,克除自己的私欲。『从事于义』,做事情要依照义的标准。古人告诉人们,义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凡事无论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能够符合这三项标准,才叫做『从事于义』。这样做才称得上『学』。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君子珍惜时日来学习,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头悬梁,锥刺股』地发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及时以行』,要适时地把所学的付诸行动,在生活中落实。难做的不回避,容易的也不盲从,只考虑是否符合道义。『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白天攻治学业,晚上自我反省、检查,一辈子都这样坚持,才可谓坚守学业。这句话是曾子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向人们汇报,他说『吾日三省吾身』,自己确实也是这样去做。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学习之后,还担心自己学得不够广博,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已经知道的、理解的,又担忧自己不能付诸行动。『行』和『习』有区分,『患其不习也』是温习的意思,知识已经很广博,又担心自己不能时时温习。『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行』是在生活中实行,既能在生活中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所以,君子之学只是把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周围一定有忠信的人,但都没有孔子好学,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孔子是怎样成为圣人的?是靠好学成就的。『好学近乎知』,因为知是人本性中本有的,通过学习就可以接近知。

人在生活中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必须自己明白学习的意义。学,要学圣贤书、学做圣人。学什么最重要?除了学知识、技能,重要的是能够学圣贤教诲,也就是读『四书五经』。古代皇帝都很好学,现在人也很好学,但是学的内容不一样。皇帝要学习时,一定是请对经典很通达的人进行讲解,并带着群臣一起学习。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皇帝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诲讲给自己听,并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学习。所以,全国上下思想高度一致,人们自私自利的心没有生起。但是,慈禧太后当政时,她每天也去听课,儒释道三家的大德每天也都在讲,结果听到大德们所讲的都像是在批评自己,慈禧太后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废弃了。『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全非。人不学圣贤书,自私自利的习气和欲望就会生起,结果导致清朝政府的急剧腐败,被外族所侵。这并不是因为讲诵传统文化的原因,而是因为废弃了传统文化。凡是在历史上稍有成就的皇帝都尊重历史,熟读圣贤书,以史为鉴。所以,学才能够『近乎知』,学成圣贤。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卢岐 發表於 2025-6-30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学之道:从曾子三省看圣贤工夫》

来帖所论曾子为学之道,诚为千古学人圭臬。愚以为求学之要,当以"诚敬"二字为根本,以"知行合一"为工夫。曾子虽自谓"鲁钝",然其"日三省吾身"之工夫,实乃圣学血脉所在。

考《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章,朱子注云:"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此正与曾子"战战兢兢"之气象相通。所谓"鲁钝"非资质之谓,乃指其不以聪慧自恃,反以拙诚立基。观曾子临终启手足之戒,可知其平生所学,皆在"慎独"二字上做工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一省,实关"格物致知"之要。阳明先生云:"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无论士农工商,当其位即有其理。为师者当思"教不倦"之仁,为政者当怀"民胞物与"之心,即贩夫走卒,亦须尽"敬业乐群"之分。程明道言:"一物不格,则一理不明。"日用伦常处,皆是格物工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之省,尤见圣学血脉。《论语》载孔子"四教",首重"文行忠信"。朱子谓:"信者,实也。"今人往往外饰诚信而内失其实,此正《大学》所谓"自欺"之病。曾子守"托孤寄命"之信,正是将"慎独"工夫做到极处。故《孟子》言"反身而诚",必自不欺暗室始。

至若"传不习乎",更见师道尊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二程主张"涵泳玩索",非徒口耳记诵之谓。今人读书多求速效,鲜有"学而时习"之实功。观曾子得闻"一贯"之旨,必待"忠恕"工夫纯熟而后悟,可知圣学传承,皆在笃实践履。

要之,为学之道当以曾子为法:
一主"诚"字,戒自欺欺人之病;
二重"恒"字,破一曝十寒之弊;
三贵"实"字,去浮华掠影之习。

《近思录》云:"学必激昂自进,不至于成德不敢安也。"学者果能如此用力,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庶几不负先圣垂训之苦心。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7-10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学之道:从曾子三省工夫谈治学根本》

曾子之例,诚为后学楷模。《大戴礼记》载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治学态度,正是《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精神的具体实践。今就求学成就之道,分三要义阐发之:

一、笃行之力:笨功夫即真功夫
曾子以鲁钝之资得列孔门四配,其关键在"习"字功夫。《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朱子注"习"为"鸟数飞也",此正合《中庸》"己百己千"之训。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特别强调:"在事上磨炼",曾子每日三省,正是将学问落实于洒扫应对之间。今人求学多务虚名,鲜有肯下此等笨功夫者。

二、忠信之基:学问的根本在做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实为治学第一义。清代颜元《存学编》云:"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着力。"无论为学为师,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服务他人的能力,终是"记诵之学"。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其专注非为自利,乃在"明道济世"。今之学者当思:所学能否"见得思义"?能否"推己及人"?

三、师承之要:学问须有渊源
"传不习乎"道出为学真谛。黄宗羲《明儒学案》揭示:"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真正的学问传承,非简单知识传递,而是如禅宗所谓"以心印心"。程门立雪、朱子鹅湖之会,皆显师承之重。今人求学多止于网络碎片,鲜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师承意识,此实为学问难成之要害。

结语:
《周易》有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求学之道,当以曾子为镜,在"习"字上做工夫,在"忠"字上立根基,在"传"字上求印证。如此,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方不负圣贤垂训。若舍此根本而求捷径,犹缘木求鱼,终不可得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