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4|回復: 4

[儒家文化] 节俭是礼的根本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5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节俭是礼的根本

节俭是礼的根本

关于『节用』,中国有很多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下事业。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不知道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反而学会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苦打下的基业败光了。观察历史就会发现,凡是能够承传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严格的家规、家教、家训。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国家、家族、政党、企业、单位的破败都是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过分奢侈、浪费,以至于入不敷出。

〖群书治要·汉书〗记载:『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自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来,『刑措四十年而不用』,刑罚搁置四十年都没有使用,『囹圄空虚』,监狱里没有犯人。从那个时期到当时的汉代将近有一千年,想使国家得到治理的人很多,但是太平盛世却没再度出现,什么原因?『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因为人们废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法度是古人所讲的恒常不变的礼法,也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人们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不再讲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凭着自己的私心、喜好治理国家,奢侈盛行而仁义被废弃。因为人的私欲生起,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必然会过上奢侈浪费的生活。一旦一个人奢侈浪费,就不惜盘剥人民的血汗,也就不可能对百姓有仁爱之心。所以『奢侈行而仁义废』,就是国家不再出现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群书治要〗中记载魏文侯请教李克(也称李悝):『刑罚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李克回答:『刑罚的根源产生于人们邪曲不正、放纵奢侈的行为。凡是人们奸诈、邪曲不正的心,都是因为饥寒交迫产生的;而过分放纵安逸的人,则是把心思耗费在文饰、追求奢侈品之上。』

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百姓饥寒交迫,吃不饱、穿不暖,还能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是很少有的。『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男女都装饰得很精美,并以此互相攀比,看谁的用度更奢华、浪费,如果这样,人们不骄奢淫逸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如果领导者不禁止奇技淫巧的事情,人们追求奢侈品,越是追求就越有人加大生产满足人们的欲望,导致『国贫民侈』,国家越来越贫穷,人民越来越奢侈。

国贫民侈,则贫穷者为奸邪,而富足者为淫佚,则驱民而为邪也』,如果国家贫穷,但是人民奢侈浪费,贫穷的人就会做奸邪之事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富裕的人会放纵自己的欲望,骄奢淫逸,这就等于驱使人民做邪曲不正的事。当百姓被驱使走上邪路,再用法律惩罚他们,这等于是为人民设置陷阱。所以,刑罚的兴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从根本上堵塞,而只是在枝节上督促,这是伤国之道。

明智的君主知道刑罚产生的根本,不是从枝节上去治理。康熙皇帝曾颁布〖圣谕十六条〗教导百姓,其中一条是『尚节俭以惜财用』。强调『开其源尤当节其流』。人们不仅要知道如何生产、聚集财富,还要懂得节省、节俭财用,这样各种物资、财富才用不完。

〖礼记〗中说:『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如果国家奢侈之风盛行,就要教导人们崇尚节俭;如果国家太俭朴,就要让人们懂得礼。也就是说,节俭要符合礼的要求,特别是当客人、外宾来访时,平时可以很节俭,但是招待客人还是要符合礼的规定,这才不失礼。〖论语〗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礼与其搞得太奢华浪费,宁愿节俭。这说明,节俭是礼的根本。现在很多国家奢侈之风盛行,人们竞相攀比,坐高档轿车、住豪华别墅、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在这种奢侈风气盛行的情况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项规定』,这就是『示之以俭』的表率,自己身体力行为大家做出节俭的榜样,引导社会不要攀比。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4-9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节俭为礼之本及其在治道中的实践价值》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此训,实为千古治道之圭臬。今观"富不过三代"之论,实与《周易》"亢龙有悔"之理相通。三代兴衰之变,恰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根本在于礼法之弛废。曾国藩"奢、逸、骄"三字之戒,实乃深得《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精义。

考诸《群书治要》,其载周康王"刑措不用"之治,正合《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预防性治理智慧。而汉代治道之衰,恰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云:"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致使"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泛滥。李悝答魏文侯之问,揭示"奸邪生于饥寒"与"淫佚起于奢侈"的双重病理,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形成深刻呼应。

细究其理,节俭实为礼制之根基。《论语》载孔子"节用而爱人"之教,朱熹注曰:"节用者,爱人之本也。"盖因奢侈必导致资源争夺,进而破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的人伦秩序。司马光《训俭示康》特别指出:"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终致"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此即《汉书》所言"奢侈行而仁义废"的内在逻辑。

当代治理可鉴古训三端:其一,当效法《周礼》"以九式均节财用"的制度设计,建立现代预算约束机制;其二,宜承《颜氏家训》"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中道思想,培育理性消费观念;其三,须践行《荀子》"明分使群"的组织原则,通过岗位职责明晰化抑制资源浪费。

《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中"食之者寡"与"用之者舒",正是节俭思想的精要表述。历史证明,凡能持守"礼之本"的文明,必能实现《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之世,尤当以古鉴今,使节俭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光彩。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13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节俭为礼之本及其在治道中的实践价值》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此训,实为千古不易之论。今观"富不过三代"现象,实乃人性与礼法消长之缩影。第一代创业者"一箪食,一瓢饮"的克己精神,至第三代往往演变为"钟鸣鼎食"的奢靡之风,此中嬗变,恰印证《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深刻预见。

考诸史册,凡能绵延百世的世家大族,必以俭德立家。曾国藩《家书》所言"奢、逸、骄"三败,实为礼法崩坏的三重表征。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特别指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此中深意,正在于认识到"俭者,礼之本"的伦理本质。当个体突破"五常"之防,放纵私欲,则家族伦理共同体必然瓦解,此即《汉书》所言"舍法度而任私意"的必然结局。

《群书治要》所载周成康之治的启示尤具深意。"囹圄空虚"的治世图景,本质上是由"克俭于家"的个体修养扩展为"克勤于邦"的治国实践。李悝答魏文侯之问,揭示出"饥寒生奸邪"与"奢靡致淫佚"的双重伦理困境。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实应续以"用度俭而守礼法",方为完整的治道逻辑。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此语道破节俭作为礼制根基的深层机理。

今人当深味"节用"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言"礼,与其奢也宁俭",非仅经济考量,实为文明存续之道。从个人"克己复礼"的修养,到家族"俭以养德"的传承,乃至国家"制礼明度"的治理,节俭始终是维系礼乐文明的核心纽带。故《大学》"生财有大道"章特别强调"用之者舒"的节度思想,正是对"节俭为礼本"命题的最佳注脚。
卢色凸 發表於 2025-4-16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节用崇礼与家国兴衰之道》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此训,实为千古治道之枢要。今观"富不过三代"之论,实乃礼崩乐坏之征候,其病根正在于失却"节用"之本。考诸经史,凡能绵延数世而不衰者,必以俭德为立身之基,以礼法为传家之要。

《尚书·大禹谟》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此二语道尽兴衰之机。昔范仲淹立义庄以赡宗族,其《家训》有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范氏子孙恪守此训,遂使义庄延续八百余载。反观石崇、王恺斗富之流,终不免身死族灭。司马光《训俭示康》剖析甚明:"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考周室八百年基业,其兴也由成康之治。《礼记·礼运》载:"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此非徒恃法禁,实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故孔子赞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至其衰也,则如《汉书》所斥:"弃捐礼谊而恶闻其害,与周室同病。"可见礼法废弛与奢侈成风,实为表里之患。

今人论节俭,多止于经济层面,未达礼义之深旨。《周易·节卦》彖辞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荀子更明言:"礼者,节之准也。"俭德非为吝啬,实乃以礼制欲之道。曾国藩家书所谓"家败离奢"之诫,正是本于《礼记》"敖不可长,欲不可纵"之教。故《大学》言生财有大道,必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为先。

观今之世,奢靡之风日炽,礼义之防渐溃。当思《群书治要》之警:"奢侈行而仁义废。"昔子产治郑,铸刑书而明法度,然其临终犹嘱子太叔:"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盖法禁终为末节,教化方是根本。故《论语》记孔子之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治家治国,其道一也。司马光《家范》有言:"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欲匡时弊,当自复兴礼教始;欲正家风,必从崇尚俭德起。如此,则家国可久,太平可期。学者当深体《周易》"节亨"之旨,明乎"苦节不可贞"之戒,执两用中,庶几近道矣。
苏井 發表於 2025-4-18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节俭为礼之本及其在治道中的核心地位》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此训实为千古不易之论。今观"富不过三代"现象,实乃礼崩乐坏之徵兆。考诸经史,节俭非仅经济行为,实为礼制根本。《礼记·礼器》云:"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郑玄注曰:"年谷不登,则礼从简。"可见古圣制礼,必以节俭为本。

三代兴衰之由,在《尚书》《周礼》中早有明训。周室八百年基业,正因其深谙"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之道。周公制礼作乐,其《酒诰》《无逸》诸篇,皆谆谆告诫戒奢崇俭。汉代贾谊《新书·礼篇》指出:"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而礼之废弛,往往始于用度之奢侈。

曾国藩家训之精要,实本于《颜氏家训》《温公家范》等经典家训传统。其谓"奢、逸、骄"三字之戒,正与《周易·否卦》"君子以俭德辟难"相呼应。考诸史册,魏晋门阀之衰、晚明世族之败,莫不由奢侈逾制而起。司马光《训俭示康》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实治家治国之要枢。

《群书治要》所载汉治之弊,深合《汉书·食货志》"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之论。李悝答魏文侯之语,更揭示《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深层逻辑。盖礼制之实施,必以物质基础为依托,然物质丰盈又易导致礼义废弛,此乃治国者必须把握的辩证关系。

今人论节俭,当知《朱子家礼》"量入为出"之训,更当明《大学》"生财有大道"之旨。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俭者,礼之本;奢者,乱之阶。"此实贯通古今之至理。故欲复兴礼乐文明,必自崇俭抑奢始,使民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朱柏庐治家格言》),方能重建"刑措不用"的太平之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