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0|回復: 0

[儒家文化] 周武王的十位治国贤臣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8 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周武王的十位治国贤臣

周武王的十位治国贤臣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平人,凡人也。虽多而执心用德不同也。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也。今朕必往。百姓廪廪,若崩厥角。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也。乌乎!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汝同心立功,则能长世以安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夷,平。予,代表周家。乱,理的意思,音乐的『乱』就是音乐最后的合奏乐章,所以乱在这里当治理的意思。商王受有亿万臣民,离心离德。平人,凡人也。虽多而执心用德不同也。平人,普通人的意思。人数虽多,但心思和德行都不一致。我有善于治国的贤臣十人,同心同德。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也。我的治理之臣虽少,但是他们心里所想的和德行都相同。乱臣十人,〖论语集结〗马融注:『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文母。

第一位是周公旦,姓姬,名旦,即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当周公的儿子要去鲁国赴任时,周公再三叮咛:『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位置在天下应该说不是很低贱的,是很尊贵的了,但是我还不敢以自己的权势骄慢人。』周公做辅政大臣时,做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在洗头发时,有贤德的人来提建议,周公不能让贤才等候,古人的头发很长,周公就把头发盘起来接见贤才。结果在洗头发的过程中多次被打断。古人吃饭的时候有肉干,比较硬,很难嚼,在吃饭时突然有人来提建议,周公也不能让贤才等候,就把肉干先吐出来放在一边,马上去接见贤才。结果吃一顿饭的时候也被多次打断。可见,周公勤政爱民,而且对贤才非常礼遇、尊重,所以天下的贤才都愿意到周国任职。

第二位是召公奭,姓姬,名奭,武王、周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诗经〗中,〖周南〗是记录周公在南方治理国家时的业绩及当时地区的诗歌,而〖召南〗是记录召公治理地区的诗歌。

第三位是太公望,即姜子牙。这也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人物,曾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姜子牙的封地在齐。

第四位是毕公,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一位贤者。在周成王的时候,他是天子三公之一,所以称毕公。毕公高的公,并不是爵位,而是三公的公。

第五位是荣公,周武王的臣子,也是三公之一。

第六位到第九位,即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被称为『文王四友』,周文王最亲信的四位大臣。闳夭与散宜生、太颠共同辅佐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做西伯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辅佐。西伯被商纣王囚禁时,闳夭和众人设计,献给商纣王美女和宝物,才把西伯昌营救出来,后来又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南宫适曾大力帮助周文王兴国,文王过世后又帮助武王打天下,立下很大的功劳。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任命南宫适把商纣王搜刮百姓财物建立的鹿台拆掉,并把鹿台的财物分给贫苦百姓,又让南宫适把商纣王的粮仓打开,将粮食分给受饥的庶民们。

第十位是文母。古代的注解有的认为是武王的母亲太姒,有的认为是武王的妻子邑姜,但是根据武王的这句话『余有乱臣十人』,说明文母也是武王的臣子之一,所以不应该是其母亲,认为是邑姜更符合君臣之义。

〖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周后妃任成王于身』,『周后妃』即邑姜。『任』,指怀孕的时候。邑姜在怀成王时是怎么做的?『立而不跂』,『跂』,〖说文〗解释为『立不正』,站立的时候不端正,偏在一边。邑姜站着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端正,不会偏在一边。『坐而不差』,坐的时候不会两脚岔开,也不会歪歪斜斜。『独处而不倨』,即使一个人独居时,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也不会伸开脚坐着。说明邑姜对自己的修身非常严格,确实做到了慎独。『虽怒而不詈』,即使生气了也不会骂人说脏话,这就是邑姜怀成王时进行的胎教。周朝能够享国八百载,和周朝的三位女圣人密不可分,她们在怀孕时就非常重视胎教。正因为有圣贤的母亲,才有圣贤的儿孙。

今朕必往。百姓廪廪,若崩厥角。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也。

如今我一定前往伐纣。殷商的百姓危惧难安,好像崩摧额角一样。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也。说的是人民害怕纣王的残虐,危惧不安,就像崩摧额头,没有地方可容下这颗头颅。

乌乎!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汝同心立功,则能长世以安也。

呜呼!你们要同心同德,建立功业,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汝同心立功,则能长世以安也。今天你们齐心协力建立功业,就能得到长久的安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