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自己不要有越轨行为
奢侈,对个人、国家的害处非常大。《管子》中说,“国奢则用费”,当一个国家有奢侈浪费的风气时,花费就会非常多。“用费则民贫”,花费很多,结果百姓都很贫穷、没有钱财。像现在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奢侈的生活方式,借债已经借到第二代、第三代,花子孙的钱。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根源在于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连子孙后代的利益都不考虑。“民贫则奸智生”,一些人已经习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因为由奢返俭难,再让他回到贫穷、节俭的生活方式就很难受,于是产生奸智的念头,“奸智生则邪巧作”,邪巧的做法就出来了。就像美国人,自己的钱不够花,就会生起奸智的念头,邪巧的做法,挑拨别国的内政。 可见,“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奸邪的行为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匮乏、不足,而匮乏、不足产生的原因就是过分奢侈浪费。“侈之所生,生于毋度”,奢侈产生于什么?没有节度。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奸邪欺诈的行为,就要从提倡节俭、遏制奢靡之风开始,这是国家和每个家庭的当务之急。古人非常明白这些道理,从家庭教育开始就教导儿孙要节俭、制欲。 《群书治要·魏志》记载,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升任兖州刺史。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时,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思,体现出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许。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王昶告诫他们,为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珍爱自己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品行,并以此使父母的名声显扬。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中最重要的,也是立身的根本。人们只有讲孝敬,家族才会安定;讲仁义,才能深受乡亲们的尊重。富贵和声名,可以说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君子有时候能得到富贵声名却不想要,为什么?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而得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放纵欲望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遭受困辱的忧患,犯下令人悔恨的过错。常言道,人不知足往往会丧失其所拥有的,知足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 观察往事的成败,看清将来的吉凶就会明白,追名逐利、贪得无厌的人,没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长久享有福䘵的。希望他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的教诲,奉行道家的箴言,所以用深沉、静默、谦和、淡泊之意为他们取名字,希望他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逾越圣人的教诲。古时候,盘、盂上铸有铭文,几、杖上刻有教戒,为的是在低头抬头时都能看到圣人的教诲,以提醒自己不要有越轨行为。更何况这些警言就在自己的名字中,怎能不随时提起警戒。 王昶接着写道:“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观察自然界能看到,早晨开花的草,到了晚上就会凋落;而茂盛的松柏,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为什么松柏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因为松柏有深根,深才能叶茂。现在人都追求财富,希望自己有钱、有高官厚禄,财富的根本是什么? 《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身份、地位、名声都是外在的枝叶花果,想要枝繁叶茂,也就是想有很多的财富、盛大的名声、高贵的地位、受人尊重等,必须扎德行的根。古人说“厚德载物”,外在的财富、身份、名声、地位,都是靠深厚的德行承载的。 孔老夫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很多人都求迅速,希望一夜暴富,采取不法的手段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结果没有得到富贵,反而锒铛入狱。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其实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最好的教材就是《群书治要》,特别是《尚书》。把《尚书》读明白后,人们自然会廉洁自律,不需要外在的法律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