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7|回復: 4

[儒家文化]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5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敕,正也。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也。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庸』,用。『敕』,正。『几』,微。舜帝因此作歌唱道:『正奉上天之命,惟在于顺应天时,惟在于谨慎细微。』接着又唱道:『大臣们很欢喜啊!君王振起啊!百官的事业兴盛啊!』『元首』,指君主,元也是首的意思,都是头的别名。股肱之臣欢喜快乐、竭尽忠诚,君王治理天下的功绩才会兴起,百官的事业才会广大。

股肱之臣为什么欢喜、愿意尽忠?因为君主敬重大臣,使之以礼。大臣与太监不同,太监的任务是服侍君主,君主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大臣不同,大臣的着眼点是办政治,任务是以道事君、致君尧舜,用道来侍奉君主,使君主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如果看到君主不是走在大道上,大臣就要劝谏,而不能阿谀奉承、一味顺从。

〖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讲:『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臣子服从国君的命令,命令执行后对国君有利益,这叫做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遵从君主的命令,实际对君主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这叫做谄媚;『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虽然违抗君主的命令,但对君主有利,这叫做忠。古人说忠臣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看到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对于君主的命令,忠臣没有一味顺从,而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建议,甚至敢于违逆,因为如果君主的命令是错的,还顺从君主,这不能给国家、君主带来真实的利益。如果违逆君主的命令,而且做的事还不利于君主,这叫做篡权。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家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不考虑、不担心君主的荣辱,也不考虑国家的善恶、风气如何,一味地投合大众或投合君主,苟且容身,为了保持自己的俸禄,豢养宾客,和很多人结交,这样的人叫做国贼。

〖群书治要·潜夫论〗中讲,『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贤德的人作为臣子,不会通过迎合、巴结而损害君主,不会为了苟且容身而阿谀奉承众人,不会听任私心而败坏公益,也不会因为畏惧权贵而歪曲法律。他的贤明能够明察奸邪,道义使他不结党营私,这样的臣子才配称为大臣。国君对于这样的大臣必须尊敬,因为他是民众的表率。

〖群书治要·蒋子万机论〗中讲:『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君王治理国家,必须有贤德的人辅佐,才能安泰。因此,君王被称为头脑,臣子被称为四肢,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彼此相互需要、相互协调,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古代君主对于臣下极尽礼义、恭敬对待,臣下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

〖晏子〗记载,晏子陪伴齐景公,天气非常寒冷,齐景公就说:『请给寡人盛碗热饭。』晏子说:『我不是为君主端饭的臣子,不敢从命。』齐景公又说:『请给寡人准备衣服、裘皮褥子。』晏子说:『我不是负责为君主穿衣铺席的臣子,因此仍不敢从令。』齐景公就问:『那您为寡人做什么呢?』晏子正色回答说:『我是社稷之臣。』齐景公问:『何谓社稷之臣?』晏子说:『能够稳定国家,区别上下各应承担的本分,使人们做事都合乎道理;规定百官的秩序,让他们各得其所;所言辞令,可传布四方,这就是社稷之臣。』从此以后,凡是按礼的规定不应该由晏子做的事,齐景公再也不找晏子了。这就是懂得『君使臣以礼』。

正是因为齐景公能够礼遇晏子,所以晏子也是竭心尽力地辅佐,经常为他讲解治国的道理,而且不失时机地纠正他的错误言行。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三天都没有见晴。齐景公披着狐白之裘坐在堂上。这时候,晏子来见景公,站了一会儿。齐景公就说:『真奇怪,雪下了三天也不觉得寒冷。』晏子听后说:『天气真的不寒冷吗?』被晏子一问,齐景公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晏子接着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晏子的话很直接,他批评齐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时就想到还有百姓在挨饿,自己穿暖时就想到还有百姓在受冻,自己很安逸时就想到百姓的劳苦,可惜君王现在却感觉不到。』齐景公也很难得,觉得晏子说得很对,马上赞叹:『善!寡人闻命矣。』他说:『你说得太好了,寡人懂得了,明白你的教诲了。』于是,下令开仓取出皮衣,开仓放粮,救济那些挨饿受冻的百姓。正是因为齐景公能够礼遇晏子这样的贤臣,所以在晏子的辅佐之下,他也做到了循义而治。

读〖晏子〗这部书,看到齐景公和晏子之间的对话,可以体会到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齐景公对晏子非常礼敬,对他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而晏子更是竭尽全力劝谏教导齐景公。〖晏子〗中这样评价:『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即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晏子作为齐景公的宰相,他待人的原则是,看到贤德之人就推荐,不求与君主的想法相同;看到不贤德的人就罢免,不避开君主所宠爱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存私心,规劝君主直言不讳。

正是因为晏子没有任何私心,对齐景公忠心耿耿,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才得到齐景公的敬重。可见,古代贤君忠臣间的相处确实是以道义相交,天荒地老,而不是像现在人与人之间是以功利相处。

古人说:『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互相利用的关系,利益没有了交情就疏远了。『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彼此是以权势相交往,一旦权势倾覆,交情也就决裂了。『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一旦年纪大了,脸上有皱纹,爱也就终止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以道义、恩义、情义相交往才经得起考验,天长地久。古人无论君臣、夫妻、父子、朋友、兄弟之间,都是以道义、恩义、情义相交往,所以才经得起考验,天荒而地老。

發表於 2025-3-25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臣以道相交之义》

《尚书》所载舜帝之歌,实为君臣以道相交之典范。"敕天之命,惟时惟几"八字,道尽为政枢要。敕者正也,非徒奉天命,更当正己以正人。时者天机,几者事微,圣人慎之若此,诚可为万世法。

观"股肱喜哉"三句,尤见君臣相得之妙。元首非以势驭下,而以道启沃;股肱非以利事上,而以忠辅弼。此中深意,正在"以道事君"四字。昔管子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而君臣之道,实居四维之首。君使臣以礼,非虚文也,乃所以立朝廷之纲纪;臣事君以忠,非曲从也,乃所以持正道于不坠。

今人每惑于权势,或谓"从命即忠",此大谬也。荀卿辨"顺""谄"之异,正为破此迷障。真忠臣者,当如魏徵之犯颜直谏,非为沽名,实乃以道匡君。故《治要》特标"致君尧舜"之旨,盖君臣相遇,非徒共治天下,实乃共成圣德。天荒地老之盟,岂在私谊?惟道义之交,方能历久弥新。后世为政者,当深体斯义。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2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臣以道相交之义》

【释题】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出自《中说·礼乐》,揭示君臣相待之根本在于道义相契。今观《群书治要》所载舜帝君臣赓歌之典,尤见上古圣王与贤臣以道相交之范式。本文谨依经义,分三重阐发其要旨。

一、敕天之命:君臣共守的宪章
舜帝"敕天之命"之歌,实立君臣共治之圭臬。"敕"者非独君命,乃正天命也。《尚书正义》释此:"君代天理物,臣代君宣化",故"惟时惟几"之训,既诫人君当敬授民时、慎察几微,亦示臣工须因时陈谟、见微知著。汉儒郑玄注"股肱喜哉"三句,特标"喜"字深意:非私恩之悦,乃道合之欣。如伊尹之于汤,周公之于成王,皆因政治理想相契而生由衷欢忭,此即"以道交"之真谛。

二、大臣事君的三重境界
《孙卿子》剖判臣道三品,实为千古臣极:
1. 顺而不谄:如管仲相桓公,"从命而利君"者,必循"尊王攘夷"之道;
2. 忠而敢谏:比干犯纣、魏徵忤太宗,皆"逆命而利君",此所谓"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尚书·冏命》);
3. 国贼之戒:李斯助秦二世行督责之术,恰符"持禄养交"之讥,终致"勠笑相仍"(《盐铁论》语)。

《潜夫论》更申明真大臣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不阿不党,持道自重。北宋程颐释此:"人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正与孔子"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相呼应。

三、明君尊臣的礼法之度
《蒋子万机论》点破"贤佐"之用,实基于君道之明。考《群书治要》所载:
文王访姜尚"载与俱归"(《六韬》),
刘备三顾诸葛亮,
皆合"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之仪。唐太宗敕撰《帝范》特设"求贤"章,言"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恰印证舜帝"元首起哉"之奥义——君道之兴,必赖臣道之彰。

结语
观上古赓歌,知"天荒而地老"非虚言。范仲淹"君臣相遇,千载一时"之叹(《奏上时务书》),正道出以道相交的永恒价值。今人鉴古,当思《韩诗外传》"山不让尘乃成其高,君不却众故成其大"之训,使道义之交复见于今世。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学术规范:
1. 经义阐释以孔颖达《尚书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宗;
2. 史实考证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3. 概念分析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王先谦《荀子集解》。
是飞 發表於 2025-4-7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臣以道相交之义》

【释经明义】
《尚书》所载舜帝之歌,实为华夏政道之圭臬。"敕天之命,惟时惟几"八字,道尽君臣相与之际。敕者正也,非徒奉天命之表,更贵在"顺时慎微"之实。时者天道流行之序,几者事理萌蘖之微,明君贤臣共执此枢机,乃有"股肱喜、元首起、百工熙"之盛况。此中深意,尤在"以道交"三字,今试剖之。

【辨臣道之本】
《群书治要》引孙卿子言臣道四品:顺、谄、忠、篡,实为千古臣极。真大臣者,必以"逆命而利君"为忠节,其要义在"道"字上立定脚跟。昔伊尹放太甲,周公诛管蔡,皆似逆命而实秉天道。故《潜夫论》谓贤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此正与"以道事君"相表里。盖股肱之喜,非喜爵禄之厚,乃喜君主能纳谏行道;元首之起,非起于威权之盛,而起于得道多助。

【明君礼臣之要】
《蒋子万机论》点明"贤佐乃民之表",此语道破君道精微。三代圣王所以屈九五之尊而师事傅保者,非为虚礼,实因"道在师儒"。齐桓公拜管仲为仲父,汉文帝临虎圈不问而问上林尉,皆深谙"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之谛。今观舜帝作歌,先言天命,次及臣喜,终言百工,此正见圣王知"道之所寄在臣工"。故《白虎通》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二者如阴阳之相济,缺一则政道乖矣。

【鉴今之思】
今人每惑于权力相维之说,而忽"以道相交"之本。观魏徵死后唐太宗"以人为镜"之叹,范仲淹"持一节以事君"之诫,可知真社稷臣必不为苟容之计。然则所谓"天荒而地老"者,非谓私谊永固,实指君臣共守之道统亘古常新。昔皋陶陈谟曰:"同寅协恭和衷哉",此"和"字正是以道相交之真境界——非曲意附和之和,乃各尽其道之谐。

(全文共789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4-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臣以道相交之义——释"股肱喜哉"三章大义》

【经义发微】
《尚书》载舜帝"敕天之命"之歌,实为华夏政道之圭臬。"敕"者正也,"几"者微也,言人君承天命治世,当循"顺时慎微"四字要诀。此中深意,非徒在君道之修明,尤重在君臣以道相交之纲纪。观"股肱喜-元首起-百工熙"三章递进,实暗藏"君礼臣忠"的互动法则。

【臣道三品辨】
《孙卿子》剖判臣节甚明:
一曰"顺命利君"(如管仲相桓公),二曰"逆命利君"(如比干谏纣王),三曰"从命害君"(如李斯阿二世)。其中"逆命而忠"者,恰合《潜夫论》"不阿众取容"之义。昔魏徵面折太宗,非是不敬,正是以道事君之极致。故《蒋子万机论》云:"柱石之臣,必取犯颜敢谏者",此之谓也。

【君臣际会之道】
1\. 君待臣以礼:
舜命夔典乐、禹治水,皆"正其谊不谋其利",此即《礼记》"君使臣以礼"之实证。若汉文帝虚席问贾生,光武执手送子陵,皆得"元首起"之真髓。

2\. 臣事君以道:
伊尹放太甲,周公诫成王,皆证"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范仲淹"宁鸣而死"之句,正是"股肱喜"之本怀——非喜爵禄,喜遇明时可行其道也。

【今古鉴戒】
唐太宗《帝范》云:"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恰与"国贼"之说呼应。观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云:"臣下怀欺罔之心,则治道必坏",可知"百工熙"之盛,必本于君臣共守大道。今之所谓"团队建设",倘无道义为基,终是"以势交者,势倾则绝"耳。

【结语】
"天荒而地老"者,非谓私谊长存,实指大道永恒。昔皋陶赓歌"元首明哉",舜即答"股肱良哉",此般唱和,正是《周易》"同声相应"之象。故知治国之要,在君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臣之道,在如晦朔望月,盈亏皆不失其光明。此乃华夏政道数千年不易之精义,学者当深味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