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8|回復: 0

[其他] 王充【论衡】卷37效力篇诗解1儒生博达疏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博观览今则为文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5 20: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论衡】卷37效力篇诗解1儒生博达疏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博观览今则为文儒
题文诗: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言才力也.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理事为力,
而儒生以,学问为力.或问杨雄,曰力,
扛鸿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百人.
德百,人者,彼扛鸿鼎,揭华旗者,
为料敌也.壮士力多,扛鼎揭旗;儒生力多,
博达疏通.故博达通,儒生之力;举重拔坚,
壮士之力.尚书梓材,曰强人,有王开贤,
厥率化民.此言贤壮,强于礼义,故能开贤,
其率化民.化须礼义,礼须文章.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问曰说一.
经之儒可.谓有力者?曰非有力.陈留郡之,
庞少都每,荐诸生吏,常曰王甲,才能百人.
太守非其,能不答.少都更曰:言之尚少,
王甲才能,百万人.太守怒曰:亲吏妄言!
少都:文吏不通,一经一文,不调师言,
生能说,百万章句,非才知超,百万人乎?
太守无应.少都之言,实也然犹,未也何则?
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
虽辞说多,终不为博.殷周以前,颇载六经,
儒生所,不能说也.秦汉之事,儒生不见,
力劣不览.周监二代,汉监周秦,周秦以来,
儒生不知,汉欲观览,儒生无力.使儒生,
博观览今,则为文儒.文儒者力,多于儒生,
如少都言.文儒才能,千万人矣.文以传情,
字以达意,文传千古,情通古今,古今一情.

  【原文】
  37·1【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或问杨子云曰(1):『力能扛鸿鼎、揭华旗(2),知德亦有之乎(3)?』答曰:『百人矣。』夫知德百人者,与彼扛鸿鼎、揭华旗者为料敌也。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4),壮士之力也。【梓材】曰:『强人有王开贤(5),厥率化民(6)。』此言贤人亦壮强于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能学文,有力之验也。
  【注释】
  (1)杨子云:即扬雄。参见3·4注(16)。
  (2)华旗:有图案装饰的大旗。
  (3)知:通『智』。
  (4)坚:坚固,结实。这里指栽得很牢的华旗。
  (5)强人:有能力的人。这里指贤臣。
  (6)这句话,今本古文【尚书·梓材】作:『戕败人宥。王启监,厥乱为民。』这种差异,是由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不同引起的。
  (7)参见【论语·学而】。
  【译文】
 本书【程材篇】和【量知篇】,只论说了知识学问,没有谈才能力量。
  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力量。文吏以处理官府事务作力量,而儒生以学问作力量。有人问杨子云:『有力气的人能扛大鼎、拔大旗,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也能这样吗?』回答说:『要一百个人才行。』看来,一百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力气,才跟那个扛大鼎、拔大旗的人的力气估计是相等的。壮士的力气,能扛大鼎、拔大旗;儒生的精力强,能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注释说明,融会贯通。所以能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注释说时融会贯通,是儒生精力的表现;举重鼎,拔大旗,是壮士力量的表现。【尚书·梓材】上说:『贤臣辅佐君王任用贤能的人,他能率领教化百姓。』这话是说贤臣在礼义方面很突出,所以能任用贤能的人,并率领他们教化百姓。教化百姓需要礼义,学习礼义需要经书。干完事情有多余的精力,就要学习经书。能够学懂经书,就是有力量的证明。
  【原文】
  37·2问曰:『说一经之儒,可谓有力者?』曰:非有力者也。陈留庞少都每荐诸生之吏(1),常曰:『王甲某子,才能百人。』太守非其能,不答。少都更曰:『言之尚少,王甲某子,才能百万人。』太守怒曰:『亲吏妄言!』少都曰:『文吏不通一经一文(2),不调师一言,诸生能说百万章句,非才知百万人乎?』太守无以应。夫少都之言,实也,然犹未也。何则?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殷、周以前,颇载六经,儒生所不能说也(3)。秦、汉之事,儒生不见(4),力劣不能览也。周监二代,汉监周、秦,周、秦以来,儒生不知,汉欲观览(5),儒生无力。使儒生博观览,则为文儒(6)。文儒者,力多于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能千万人矣(7)。
  【注释】
  (1)陈留:参见19·12注(16)。庞少都:人名。诸生:这里指儒生。
  (2)根据文意,疑前一个『一』字是衍文。『不通经一文』与下文『不调师一言』,文正相对,可证。
  (3)不:根据文意,疑是衍文。本书【谢短篇】有『夫儒生之业,五经也,究备于五经,可也。五经之后,秦、汉之事,不能知者,短也。』与此义同,可证。
  (4)见:见识。这里作明白讲。
  (5)观览:考察。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6)文儒:学识渊博的儒生,鸿儒。
  (7)千:疑『百』字之误。上文言『才能百万人』,可证。
  【译文】
有人问:『能讲解一种经书的儒生,可以称得上有力量的人吗?』我说:不是有力量的人。陈留郡的庞少都每次推荐儒生去做官,往往说:『王某某人,才能超过百人。』太守不以为这人有如此能力,不作声。少都又说:『说得还不够,王某某人,才能超过百万人。』太守发脾气说:『我的好官,乱说假话。』庞少都说:『文吏没有弄通经书上的每篇文章,又没有理解老师讲的每句话,儒生能把经书按章句讲解到百万言,这不是才智超过百万人吗?』太守无法用话回答。其实,少都的话是确实的,但还不全面。为什么呢?儒生能解释百万言,不能通古今,墨守和相信老师对经书的解释。虽然话说得很多,但始终不广博。殷、周以前的事情,六经上略有记载,所以儒生能够解说。秦、汉的事情,儒生不明白,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不能博览的缘故。周朝要借鉴夏代和殷代的事迹,汉朝要借鉴周朝和秦朝的事迹,但周、秦以来的事迹,儒生不知道,汉朝想借鉴周、秦的事迹,儒生却无能为力。假使儒生能广泛考察,就能成为鸿儒。鸿儒,能力比儒生强,正像少都说的,鸿儒的才能能够超过百万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