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4|回復: 0

[論史]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7)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5-2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文史网
二、 商品种类增多――非自产货源充足


    宋、元两代包括明前期,全国各大城镇的大多数店铺(尤其是中小店铺)大都是手工业作坊兼营商业,它们的经营形式基本是前店后坊,销售自己生产的物品,即使文化店铺亦然(书坊自刻自卖)。完全靠进成品货来经营的商业店铺只是很少一部分。明中叶,自产自销之店依然遍布城镇。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日趋增加;而由经济的逐渐富裕而引发的市民对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则有力地刺激了产品向商品转化的速度和力度,并促进流通的进一步繁忙兴盛。许多生产者(农民、小手工业者等)已不完全是直接为自己生活、生产所需而生产产品,他们这时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拿产品到市场销售,即是生产商品,是创造产品的商品价值。他们或者将成品直接出售给店铺老板,或者卖给商贩,由商贩长途贩运至远处销售。许多商铺已不再需要由自己来生产所售产品,他们完全可以从产品生产者手中或商贩那里购进自己所需的商品。这种社会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明显增加,是明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也是当时城镇商业店铺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基础。


    当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一些数字来窥看。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明朝,农副产品中作为大宗、重要的贩运物货(不包括政府征收、调拨的赋税货物)有1、粮食,“在明后期,较长距离的粮食运销,包括广东米北上,恐怕不超过一千万石……约值银八百五十万两。”2、棉花、棉布,尤其是新兴的棉布“估计明代(长途运销)约不超过二千万匹……约值银二百三十万两。”3、丝和丝织品,参加长途运销的丝织品“每年可达三十万匹左右……价值在三十万两左右”[63]。显然,这些货物应该属于商品类。


    大批粮食贩运异地,是作为商品在粮铺销售的。明中叶后,江南许多城镇出现的大“米行”、“六陈铺”等,大都已不是仅销售本地区所产之粮食了,更多的是销售从湖广一带贩来粮食。如徽州地区城镇所需之粮食,“大半取给于江西、湖广之稻,以足食者也,商贾从数千里转输”[64]。当时盛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也正折射出了全国许多粮食铺子的货源主要来自湖广的信息[65]。当然,有些地区城镇的粮铺也还以本地区生产粮食为主,如开封的大米行:“所有郑州、辉县、光州、固始等处来各色大米,俱归入行内”[66],即米行货源,既有产自附近郑州、辉县的,又有来自较远产区光州、固始的;又如杭州,“城中米珠取于湖(州)”[67],等等――不过,这种拿到店铺销售的粮食也已经属于商品的范畴了。


    棉花(农产品)和棉布(手工业产品) 是明中叶大宗运销的又一商品。在晚明,这一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北棉南运,南布北销。长江以北如山东、河南以及江苏、河北的一些地方,由于日照、土壤等自然条件比较适合于棉花生长,因此种植得多,产量也教高,但相对来说,纺织加工的能力较弱,技术也较差,因此,那里所产的棉花,大多是卖与商贩运至南方,或是由北人径自到江南开肆销卖,供应当地的棉纺织手工业原料。如浙江乌程之南林,“地产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往往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68]。河南、山东植棉,商人收后,转鬻江南。山东兖州、郓城是棉花集散地,“贾人(从该地)转鬻于江南,为市肆居焉”[69]。而经江南如苏州麇集于城东北“待价而雇”的机织工们加工而成的布匹、棉纱等,再运往全国各地市肆销售,或由商贾径到北方开设棉布店。


    丝和丝织品上历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商品,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时,丝织品的生产和销售就已相当繁盛,其经销店铺在江南城市也中十分普遍,据时人记,杭州“自淳v年有名相传者”106家铺户中直接出售丝绸半成品的有9家、与丝绸有关的有19家,合计28家,占总数的26.4%[70]。到了明中叶,丝织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民间的丝织业生产发展更为迅猛,万历时两京和江南的一些丝织巨镇上,“肆廛栉比,华厦鳞次,机杼声轧轧相闻,日出锦帛千计”[71]。这些地方不仅丝织品的产量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品种更加丰富,价格也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有所下降,因而,交易量大增,丝织产品源源流向全国各地,直至僻远之乡。史载,嘉靖年间,边防重要军镇宣化府,就有来自南京、苏州、杭州、潞州、泽州等地的罗缎、丝、帕巾铺,专售这些地方出产的丝织品,“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72]。远在四川、云南金沙江畔的穷乡僻壤处,有一个外商聚集的采大木之区,人称“万人嵌”,“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73]。显然,“种种文绮”均为长途贩运而去,这说明,当时的丝织品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商品,不言而喻,出产这些产品的工场、作坊已经完全是生产商品的地方了;其销售处抑或也是专门的店家铺子。


    丰富的商品,活跃的市场,是以遍布城镇的大小店铺为依托的。当时的大中小城镇,均是店铺云集,经营繁忙,热闹非凡,而且都各具特色。走遍大江南北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在评论各地码头时说:


    天下马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临清、济宁之货,徐州之车赢,京师城隍、灯市之骨董,无锡之米,建阳之书,浮梁之瓷,宁、台之鲞,香山之番舶,广陵之姬,温州之漆器。[74]


    但是,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和流通渠道的不断扩大,这种界限也在逐渐消融。大都会当然是首当其冲,如北京,“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盖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其物值既贵,故东南之人不远数千里乐于趋赴者,为重糈也”[75]。“东南财货与山海珍藏无不聚辇毂下,诚为塞途积路”[76]。不说丝绸罗缎、米粮棉布、珠宝器皿充斥市肆,就是原本只在江南沿海水乡才丰硕,又难于保鲜、不易贩运的“蛙、蟹、鳗、虾、螺、蚌之属”,万历中期竟在京城也大量出现,人称“腥风满市廛矣”[77]。万历末年,京城的“鱼、蟹反贱于江南”,而且一些珍稀水产如“蛤蜊、银鱼、蛏蚶、黄甲”也“累累满市”[78]。在南京, 斗门、淮清之桥,三山、大中之街,乌嬴、白圭之俦,骈背项兮交加,日中贸易, 哄哄咤咤。云间之布、雅安之茶、吴会玉栅之灯、勾漏石床之砂、翠聚琼台之馆,曲D 连淮阴之车,万货各离其乡土,何聚会之纷,反兮如潮之汗漫,覆兮类汐之荣查, 来无趾兮得得,散无 兮LL,虽殊途其货殖而一致……[79]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