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6|回復: 0

[儒家文化] 什么叫做骄?(一)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6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节约费用、谨守法度,这样才能够保全国家,使百姓安和

节约费用、谨守法度,这样才能够保全国家,使百姓安和

〖孝经•诸侯章第三〗是讲述诸侯的孝道。诸侯贵居民人之上,富有一国,容易滋生傲慢和奢泰之风。因此,应该时时刻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节约费用、谨守法度,这样才能够保全国家,使百姓安和。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骄』是骄慢的意思。居上位而不恤其下,身居高位,但是不体恤下属,不体恤民人,就是骄。『危』,〖说文〗解释为『危,在高而惧也。』是高高在上而感觉到恐惧、畏惧的意思。

满而不溢』,『满』是充实的意思。『溢』是奢泰为『溢』。意思是说,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便身居高位,也没有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那么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滥用。

众所周知,『骄』人人都有,特别是富贵之人,更容易骄慢。有钱人看到没钱人便心生骄傲;做大官的看不起做小官的。但如果做小官的人一心为百姓,他就是君子;而做大官的如果鱼肉百姓、以权谋私也是小人。

现在人常说『值得骄傲』,这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富而无骄』。〖孝经〗中讲『在上不骄』。〖尚书〗中讲:『满招损,谦受益』。〖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惟有『谦卦』,六爻皆吉。因此,对人骄傲,并以此为乐的人,不值一提。

在〖成唯识论·卷六〗中说,『云何为骄』?什么才叫做骄?下面下了定义:『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自己的长处或自己擅长之事,心生执着,从而陶醉骄傲。骄能够障碍谦卑,生长染污不净之法,都是骄的危害。

教育中总结了八种让人产生骄傲的原因:

第一是盛壮骄,因为自己的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而骄傲。这在动物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例如〖动物世界〗中,很多动物,如狮子、老虎等,都是以体力、暴力称王称霸一方。

第二是种姓骄,因为种姓、人种血缘优越而骄傲。例如有人出生,就生在贵族种姓的家庭,这就是骄傲的本钱。种姓在古印度是一种地位阶级的象征,古印度的阶级界限非常分明。

地位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阶级界限分明,不能逾越。虽然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文明进步很多,但是种姓,肤色、性别所造成的等级,在世界各国仍然还存在,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例如同样是美国公民,白种人在黑人面前就显得高人一等。

第三是富骄,因为财物富裕充足而骄傲。古往今来,很多人为实现富骄梦,不择手段去掠取财富。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富而不骄,这种修养本来不容易做到,但是比起贫而无怨还是容易一些,

所以说『易』。很多人财富多、地位高了,反而更平易近人,这就是『富而无骄』,然而想要做到并不容易,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贫戒怨,富戒骄』的古训。

第四是聪明骄,因为自己聪明贤惠而骄傲。人没有知识的时候,就迷惑颠倒、愚痴、不明事理。掌握了一些学问,又骄傲自满,这叫聪明骄。聪明和智慧是不同的,智慧是本自具足,越有智慧的人越谦虚,不会骄慢。

第五是色骄,因为容貌端正而骄傲。人长得漂亮,身材好,自然会产生骄傲,这也在所难免。

第六是寿命骄,因为寿命长而骄傲,长寿,健康成了骄傲的资本。

第七,行善骄,因为行善修德而骄傲。行善做好事,帮助他人,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骄傲,甚至在行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起了名利之心,结果就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违背了初衷。

第八种,叫自在娇,因为事情顺心,心情自在而骄傲。例如说学圣贤教诲的人都有心想事成,事事顺遂,吉祥如意的体会。因为修行有一点感受而骄傲,也会适得其反。

这里所说的八种骄只是概括而言,骄慢带来的实质是痛苦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弟子规〗也提醒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只是学习些许圣贤典章名句,但是没有力行在自己的修身上,反而恃才傲物,这是错误的。

越是有道德学问的人越谦虚。如果学得越多越傲慢、目无父母尊长,所得的学问就背道而驰了。这种学问不是圣贤学问,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性德本具,因此有一句话说:『好学近乎智。』正是通过好学,向圣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把我们自性中的智慧引发出来。这说明智慧是先天本自具足,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后天的学习有助于人把蒙蔽智慧的障碍去掉,使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得以显发,智慧显发之后,自然就会保持谦虚恭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