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父母,能竭其力”,除了要在养父母之身、养父母德行、养父母之智、养父母之心上尽心尽力。还有四种父母特别需要我们尽心竭力地去侍奉。 第一种就是年老的父母,“一曰老”。在父母半衰的时候,就是五六十岁的时候,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拄着拐杖,走路怕跌倒,还经常得病,衣食不能自理,得病的时间很长,历月经时,很久都要躺在床上,所以生活起居都要儿女照顾,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第二种,“二曰病,缠绵恶疾”。父母亲有病,躺在床上几个月、几年,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一会尿在裤子上,一会便在床上,弄得被子衣服都很肮脏,儿女侍奉父母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了。而父母需要儿女照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了,中国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实际上真正的孝子,就是父母亲患病,他也仍然能够一如既往地不嫌弃父母。这几年有一些传统文化的论坛,经常邀请一位老师,大连的孝子王希海老师。他侍奉父亲很长时间,父亲是卧床不起,但是他每一天都给父亲换床单、换衣服,结果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得褥疮。 有一次,他带父亲去看病,这个医生看了父亲的病历,扭头就走了。说:“你父亲病了多长时间了?”他回答,多长多长时间了。医生不相信,觉得在欺骗他,因为卧床这么长时间,还能不得褥疮的老人,他是没有见过的,觉得这个孝子是在骗他,所以他扭头就走了。结果,当医生再回来的时候,眼里就含着泪水,他知道了王希海孝子照顾父亲数十年如一日,每一天从早到晚,都是认真地给父亲换这些衣服和床单,所以他被感动了。他说,那些在专业护士学校学护理的人都达不到这个照顾护理水平。这位孝子能够照顾病卧在床的父亲数十年如一日,这确实让人很感动。 第三种,父母亲鳏寡。老而无夫叫“寡”,称为寡妇;老而无妇为“鳏”,称为鳏夫。“鳏夫、寡妇”到老的时候丧失了配偶,形影相吊,也没有人在面前问寒问暖,心里有了事也不知道向谁去诉说,晚上睡觉的时候也非常孤单,虽然儿孙满堂,但是儿女们都在看电视,和自己的妻子丈夫谈笑,和自己的孩子嬉戏,也顾不上去关心父母;孙子即使在面前,也经常在酣睡之中,不知道去关心奶奶、姥姥的心情。所以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非常孤独、非常孤单。这个就是鳏寡之人。 最后一种是贫乏。贫乏之人因为抚育儿女,心力都费尽了,又要为儿女置办嫁妆、婚礼,把财也用完了,结果年轻的儿女吃饱了,穿暖了,住着好的房子,老父母却在垂首踌躇,看到别人吃美味,禁不住流下口水,一日三餐也是靠行乞为生。这样的儿女也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身是从那里来的?还经常埋怨父母:“有什么能够遗留给我的?”我们上面说的这四种老人,他们的怨气是非常深的,如果儿女对他们不好,他们的怨言很重,所以对这四种老人要非常竭心尽力地照顾。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的父母的。比如说,历史上有一位德行和道业都很高的道济法师,他常常担着担子到城外去讲经,从这里也看到,古代出家人的本分就是讲经教学。去讲经的时候,前面的担子里面担着自己的老母亲,另一个担子里面装的是经书佛像等等。 他经常对人讲,如果有母亲能够亲自供养的,他的福分就和供养登地的菩萨所获得的福分是一样的、平等的。所以家有老母亲可以供养,那是你的福分,也是给自己积福的一个好机会。他父母的衣着、饮食、大小便等等,他都亲自来照管,有人看他讲经很辛苦,想帮助他去照料母亲,他怎么回答呢? 他说:“吾母,非尔母也。”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所以他就坚持亲自来照顾母亲,无论是出家的僧众还是在家的人,听到他的故事都被他感化,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来侍奉母亲了。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感觉到很惭愧,虽然我们有条件,但是没有像道济法师那样亲自地、竭心尽力地来照顾母亲,这就是第一句“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意思。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