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8|回復: 0

[儒家文化] 『宗圣』曾子的治学之道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1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子天生资质并非聪颖,〖论语·先进〗篇记载孔子对其评价也只有『参也鲁』三字。然而,值得人深思的是,为何生性鲁钝、资质平平的曾子,最终能得到『宗圣』的儒学大家地位?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曾子好学。学则觉矣,曾子为学不倦且能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成智慧,并终其一生持守奉行仁义之道,为后学承传儒道树立了典范。

『仁以为己任』

读书治学必须先行立志,并且要立大志。曾子认为,读书治学应当以弘扬仁道作为目标。

〖论语·泰伯〗篇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即读书人。曾子认为读书人肩负着弘扬仁道的使命,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所以纵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在所不惜。曾子还对能担重任的君子(读书人中的典范)进行褒扬:『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意指有这样的人,年幼的孩子可以托付于他,国家的大事同样可以托付于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能够毫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在曾子看来,担当治国大任是『士』与君子这类读书人的本分。正因如此,曾子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重从自省修身、提升品格、不断温习学习等各方面提升自己,曾子终成一代大儒。

『不能则学,疑则问』

笃实严谨,勤学好问,是治学的基本态度。曾子强调做学问忌讳的是内心浮躁、骄傲自满,看重的是笃学好问、谦敬有礼。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中,曾子提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避,易者弗从』。君子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及时把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对于合乎道义之事,即使困难也绝不畏难逃避,对于能够博取虚名且容易做到的事情坚决不去做。〖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中他又说:『不能则学,疑则问。』为学过程中,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问题、疑虑,都在所难免,不懂时要善于静心钻研,有疑问则要主动向智者请教,如此才能增长知识才干。关于提问的具体策略,曾子也颇有心得,他说:『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向尊长请教要谦恭有礼,对请教的问题自己没搞清楚,就等师长心情和状态适宜的时候再请教。当然,如果师长没有解答也不要过于强求。这是曾子求学问道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大戴礼记·主言〗中记载着他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具体情形,曾子问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逊也。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也。」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而立。』阮元在〖曾子十篇〗注释中提到:『得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此承闲复问之义也。』对于那些始终『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的读书人,在曾子看来谓之『穷民』。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是治学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礼记·大学〗中,孔子教示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曾子对老师的教诲谨记于心、躬行实践,他认为学问的提升,亦是一个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记载,曾子曰:『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博』,『大通也』,孔门论学首在于博,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是,曾子认为,君子治学做到了『博』还不够,要『博』『习』『知』『行』『让』五事并进不可偏废。曾子主张,为学者即便学识已经达到渊博的程度了,但还要懂得时时温习;尽管做到温习了,还要能够真正理解经典中的微言大义;等到领悟经典中的义理后,还要能够按照它进行具体实践;最后,做到知行合一仍不够,倘若能推贤尚善、与人无争,方能显境界。曾子认为,君子为学能够严谨细致地做到这五个方面才算完满。曾子提出的这种五步学习过程论,对后来的学习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庸〗中出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显然是在曾子学习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习是一个既有时代意义,又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课题,因为它涉及每个人的成长和长成,因而一直被中外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所重视。作为我国儒学大师的曾子,正是凭借着自身坚忍不拔、诚敬笃实的性格,专心致志地追求治世之道,他在治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治学经验,即『仁以为己任』的崇高治学目标、『笃实严谨、勤学好问』的治学态度、『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治学法则,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注:原载『学习时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