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4蓄積篇第12詩解先王蓄積施惠民蓄以濟凶乏常平倉義倉盡地利因人力食時用禮 題文詩:
古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年食雖有,旱乾水溢,民無菜色,豈非節用, 預備效歟?冡宰者視,年之豐凶,以制國用, 量入為出,祭用數仂,又以九貢,九賦九式, 而均節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財之, 法有常而,國家蓄積,所以無闕.國無九年, 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蓄曰, 國非其國.蓄積者豈,非有國者,之先務也. 周禮有曰: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 以待邦用.若谷不足,止余法用;有餘則藏, 之以待凶,年而頒之.遺人也掌,邦之委積, 以待施惠,鄉之委積,以恤民艱;門闗委積, 以養老孤,郊里委積,以待賔客;野鄙委積, 以待羇旅;縣都委積,以待凶荒.以此可見, 先王蓄積,皆為民計,而非徒曰:藏富於國. 彼有損下,以自益剝,民以自豐.如商王之, 鉅橋之粟,隋人洛口,之倉所積,雖多其豈, 先王預備,憂民之意?大抵無事,而為有事, 之備豐歲,而為歉歲,之憂是故,國有國之, 蓄積民有,民之蓄積.每當粒米,狼戾年計, 一歲一家,之用余多,有倉箱富,余少者有, 儋石之儲,各節其用,以濟凶乏.以此固知, 堯之時有,九年之水,湯之時有,七年之旱, 國亡捐瘠,所為蓄積,多而備先,具者豈皆, 藏於國哉?蓋必有藏,於民者矣.今為農者, 見小近而,不慮久逺,一年豐稔,沛然自足, 侈費妄用,快一時適,所收谷粟,耗竭無餘, 一遇小歉,舉貸出息,兼併之家,秋成倍稱, 而償還之.歲以為常,不能振拔,其間有收, 刈甫畢無,以糊口者,其能給終,歲之用乎? 嘗聞山西,汾晉之俗,居常積穀,儉以足用, 雖間或有,飢歉之歲,庶幾免夫,流離之患. 書傳有曰:收斂蓄藏,節用御欲,則天不能, 使之貧窮.信斯言也.近世利民.法如漢之, 常平倉谷,賤則增價,糴之不至,於傷農也; 谷貴則減,價而糶之,不使傷民.唐之義倉: 計墾田頃,畝之多寡,豐年納谷,而儲藏之, 凶年出谷,以賙貧乏;官為主之,務使均平. 是皆斂余,以濟不足,雖遇儉歲,不憂飢殍. 然嘗考之,漢史賈生,與文帝曰:漢之為漢, 幾四十年,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彼一時也. 自此文帝,躬行節儉,化天下至,景帝末年,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民亦富庶,人徒見古, 蓄積常有,余後之蓄,積常不足,豈天生物, 不如古多,人之謀事,不如古智?蓋古之費, 給有限而,後之費給,無窮無怪,乎有餘不, 足之不同.誠使天下,耕者因人,力所至盡, 地力所出,食之以時,用之以禮,男有餘粟, 女有餘布;上之人復,明大學之,生財之道, 妥以御之,公私兩裕,君民俱足,何患蓄積, 不如古哉?故歷論之,敢以此言,佐時政雲. 【原文】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雖有旱乾水溢,民無菜色,豈非節用預偹之效歟?冡宰眂【音視】年之豐凶,以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祭用數之仂,而又以九貢,九賦,九式均節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財之法有常,而國家之蓄積,所以無闕也。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矣。蓄積者豈非有國之先務也。周禮: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則止余法(法)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里之委積【委積並去聲】,以恤民之囏(艱);厄門闗之委積,以養老孤,郊里之委積以待賔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以此見先王蓄積,皆為民計,非徒曰:藏富於國也。彼有損下以自益。剝民以自豐。如商王鉅橋之粟,隋人洛口之倉,所積雖多,豈先王預備憂民之意哉?
大抵無事而為有事之備,豐歲而為歉歲之憂,是故國有國之蓄積,民有民之蓄積。當粒米狼戾之年,計一歲一家之用,余多者倉箱之富,余少者儋【音檐】石之儲,莫不各節其用,以濟凶乏。此固知堯之時,有九年之水,湯之時,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所為蓄積多而備先具者,豈皆藏於國哉?蓋必有藏於民者矣。今之為農者,見小近而不慮久逺,一年豐稔,沛然自足,侈費妄用,以快一時之適,所収谷粟,耗竭無餘,一遇小歉則,舉貸出息於兼併之家,秋成倍稱而償之。歲以為常,不能振拔,其間有收刈甫畢,無以糊口者,其能給終歲之用乎?
嘗聞山西汾晉之俗,居常積穀,儉以足用,雖間有飢歉之歲,庶免夫流離之患也。傳曰:『收斂蓄藏,節用御欲,則天不能使之貧』。信斯言也。 近世利民之法,如漢之常平倉谷,賤則增價糴之,不至於傷農;谷貴則減價而糶之,不使之傷民。唐之義倉:計墾田頃畝多寡,豐年納谷而藏之,凶年出谷以賙(賑)貧乏;官為主之,務使均平。是皆斂其餘,以濟不足,雖遇儉歲而不憂飢殍也。然嘗考之漢史,賈生言於文帝曰:漢之為漢,幾四十年,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彼一時也。自文帝躬行節儉以化天下,至景帝末年,太倉之粟,陳陳相因,而民亦富庶,人徒見古之蓄積常有餘,後之蓄積常不足,豈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謀事,不如古之智?蓋古之費給有限,而後之費給無窮,無怪乎有餘不足之不同也.誠使天下之耕者,因人力之所至,盡地力之所出,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則男有餘粟,女有餘布;上之人復眀【大學】生財之道,以御之,公私兩裕,君民俱足,又何患蓄積之不如古哉?故歷論之,敢以此言佐時政雲. 【注釋】 1仂:le釋 義;零數;餘數。 2粒米狼戾:釋 義:穀粒撒得滿地都是。形容喜獲豐收的景象。 【原文及注】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雖有旱乾水溢,民無菜色,豈非節用預備之效歟?冢宰胝(音視)年之豐凶,以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祭用數之仂(音樂)。而又以九貢、九賦、九式均節之。取之有制,用之有度,此理財之法有常,而國家之蓄積,所以無缺也。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矣。蓄積者,豈非有國之先務耶?【周禮】:『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則止余法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里之委積,委、積,並去聲。以恤民之艱;厄門關之委積,以養老孤;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以此見先王蓄積,皆為民計,非徒曰藏富於國也。彼有損下以自益,剝民以自豐,如商王鉅橋之粟,隋人洛口之倉,所積雖多,豈先王預備憂民之意哉?
大抵無事而為有事之備,豐歲而為歉歲之憂,是故國有國之蓄積,民有民之蓄積。當粒米狼戾』之年,計一歲一家之用,余多者倉箱之富,余少者儋(音擔)石之儲,莫不各節其用,以濟凶乏。此固知堯之時有九年之水,湯之時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所為蓄積多而備先具者,豈皆藏於國哉?蓋必有藏於民者矣。
今之為農者,見小近而不慮久遠,一年豐稔,沛然自足,侈費妄用,以快一時之適,所收谷粟,耗竭無餘。一遇小歉,則舉貸出息於兼併之家,秋成倍稱而償之。歲以為常,不能振拔。其間有收刈甫畢,無以糊口者,其能給終歲之用乎?
嘗聞山西汾晉之俗,居常積穀,儉以足用,雖間有飢歉之歲,庶免夫流離之患也。傳日:『收斂蓄藏,節用御欲,則天不能使之貧。』信斯言也, 近世利民之法,如漢之常平倉,谷賤則增價糴之,不至於傷農;谷貴則減價糶之,不使之傷民。唐之義倉,計墾田頃畝多寡,豐年納谷而藏之,凶年出谷以購(音周)貧乏;官為主之,務使均平。是皆斂其餘以濟不足,雖遇儉歲而不憂飢殍也。
然嘗考之漢史,賈生言於文帝日:『漢之為漢,幾四十年,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彼一時也。自文帝躬行節儉,以化天下,至景帝末年,太倉之粟,陳陳相因,而民亦富庶。人徒見古之蓄積常有餘,後之蓄積常不足,豈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謀事不如古之智?蓋古之費給有限,而後之費給無窮,無怪乎有餘不足之不同也。誠使天下之耕者,因人力之所至,盡地力之所出,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則男有餘粟,女有餘布;上之人復明【大學】生財之道以御之,公私兩裕,君民俱足,又何患蓄積之不如古哉?故歷論之,敢以此言佐時政雲。
【譯文】 古時候,耕種三年,定有一年的餘糧,耕種九年,定有三年的.餘糧,雖然遇到水旱災害,老百姓沒有挨餓的,難道不是節儉有儲備的功效嗎?宰相依據年歲的豐歉,制訂國家收支,量入為出,祭祀用其十分之一。又用九貢、九賦、九式來均勻調節。收入有法制,支出有限度,這成為理財的經常法則,所以國家的積蓄沒有隨乏。國家沒有九年的積蓄叫做不足,沒有六年的積蓄叫做.急迫,沒有三年的積醬,就叫國不象國了。那末,積蓄難道不是立國的首要任務嗎? 【周禮】說:『倉人掌管收入穀物的儲藏,分別九穀的種類,準備國家支用。如果穀物不足,就縮減賑濟的開支;如果有餘,便儲積起來,準備到凶年放賑。』『遺人掌管國家支用有餘的資財,準備作為賑濟之用:鄉里的余財,用來賑做鄉民的睏乏;門關的余財,用來贍養孤寡老人:郊里的余財,用來接待賓客:野鄙的余財,月來接濟羈留的旅客;縣都的余財,作為災荒的準備。』從這裡可見先王的積密,都是為民眾着想,不是一味藏富於國的。那種損害人民,豐裕自己,剝削百姓,肥充自己,象商王的矩橋之粟,隋代的洛口之倉,積蓄雖然很多,難道是先王愛民預積的意思嗎?
大抵無事而作有事的準備,豐年想到歉年的愁苦,才能國家有國家的積蓄,人民有人民的積着。當豐收的年份,計算一家一年的吃用,餘糧多的有倉廩的豐裕,餘糧少的有倍石由的儲藏,無不人人省吃儉用,儲備着接濟凶年。從這裡可以想見堯時有九年的水災,湯時有七年的早災,而國內沒有棄屍及餓死的人,固然是因為積蕾多而預先有準備,難道都是積蓄於國家嗎?必然有積睿於民家的啊! 現在種莊稼的人,只顧眼前,不想久遠,一年豐熟,感覺滿足得很,放手亂花,尋退一時的快意,所收穀物,耗費得精光。一遇 悄有敬收,不得不忍受高利向兼併之家借貸,到秋收加倍償還。每年走這老路,不能自拔。甚至有收割剛完,就沒法糊口的,還談什麼終年的吃用呢? 聽說山西汾晉一帶的習俗,平時經常積穀,節儉得剛夠使用,雖然偶有飢歉的年景,庶幾可免流離失所的優患。書傳上說:『收穫進來保藏好,節省開支,克制欲望,老天就不能使你貧窮。』這話確實不錯。
近世利民的措施,例如漢代的常平倉,谷賤時高價收進,不致傷農;谷貴時賤價賣出,不使平民受害。唐代的義倉,按照耕種田畝的多少,豐年納谷儲藏起來凶年出谷教濟貧困;由官府主持,出納務必公平。這些部足收儲有餘以濟不足,雖然遇到荒年也不致有俄死的人。 曾經考查過漢史,賈誼向漢文帝 說過:『漢自建國以來,已將四十年,公私的
積蓄,仍使入憂痛。』那是那時的情況。自漢文箭親自實行節儉,以教化天下,到漢聚帝末年,國家糧倉的積穀,陳谷年年增機,而百姓也富庶了。人們只看到古代的積蓄常常有餘,後世的農幕常感不足,難道是老天的產物不如古代的多,人 們的諜事不如古人的機智嗎?其實由於古代的花費有限,而後世的花費無窮,難怪有有餘與不足的不同啊。果真能使天下的農民,憑藉人力的所及,盡得地利的所產,平時節食,按禮節用,則男有餘糧,女有餘布,執政的人又懂得【大學】的生財之道而妥為運用,使公私兩裕,君民俱足,還愁什麼積蓄不如古代呢?所以-一一加以論述, 願提供作為時政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