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8|回復: 1

[儒家文化] 存亡祸福,根本在于人心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5 15: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

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福反为祸者也。又其先世殷太戊之时,道缺法邪,以致夭孽,桑榖生朝,七日大拱。太戊恐骇,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至者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转为福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也。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极也,明王达此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哀公问孔子说:『国家的存亡祸福,确实是由天命支配,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地妖就是在大地上生长的反常怪异之物。〖左传•宣公十五年〗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天时不正常叫灾,比如六月飞雪;『地反物为妖』,地上长出了不正常的动植物等,这就叫妖。孔子回答说:『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妖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后面举了两个例子。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城隅』,城的角落。『帝辛』是商纣王,因为他沉湎酒色、穷兵黩武,和夏桀并称『桀纣』,是典型的暴君。从前殷商帝辛时期,有一只鸟雀在城墙角生下一只大鸟。一只小鸟雀却生下了一只大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殷国以亡。』商纣王借助鸟雀的瑞相福德而不理朝政,结果殷朝因此灭亡。『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福反为祸者也。』这就是因为自己违逆天道,得到上天的福瑞却把它转为灾祸的事例。

又其先世殷太戊之时,道缺法邪,以致夭孽,桑榖生朝,七日大拱。』『夭孽』,物类反常的现象,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夭』通『妖』。『桑榖』是两个木的名字,古时候以桑榖生于朝,作为不祥之兆。『大拱』的『拱』,是『敛手也』,两只手收敛在一起,拱手;『大拱』,形容粗大。又在纣王的祖先殷太戊统治时期,道德缺失,法度邪曲不正,以致树木生长出现反常的不祥现象,桑榖二树生长于朝堂,七天就长到两手合拢那么粗了。『太戊恐骇,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至者十有六国。』『侧身』,倾侧其身,表示戒惧不安;『重译』,重重翻译。太戊十分恐惧,马上谨慎、恭敬地修养德行。三年之后,远方国家仰慕他的道义,通过重重翻译前来朝拜的国家多达十六个。『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转为福者也。』这就是因为自己改变天道,将祸兆变为福祉的事例。

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也;寤梦征怪,所以儆人臣也。』『寤梦』就是醒时有所见而成的梦。所以说,天降灾害、地生妖异,是用来警告国君的;各种梦异和怪诞的征兆是用来警告大臣的。

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极也,明王达此也。』天降的灾害、地生的妖异胜不过国家的善政;梦异和怪兆胜不过人的善行。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圣明的君王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可见,天灾地妖都是上天垂相,用来警告君主和大臣的,让他们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君主和大臣及时反省,修养自己的德行,推行善政,就可以改变不祥的征兆,能够转至太平,所以根本在于人心的转变。

〖易经〗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祸福、祥瑞的,是自己的德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才是必然的规律。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4-3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存亡祸福之枢机在人心——释〈家语〉答哀公问》

(引论)《孔子家语》载哀公问天命一事,实为治国枢机之辨。太史公尝言"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然细究其理,祯祥妖孽实为表象,根本仍在人主之心。今就经义分三端论之。

一、灾异本质在儆戒
《左传》"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之说,与孔子"天灾地妖弗能加"之论实相表里。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殷太戊时桑榖七日大拱,此即《洪范》所谓"貌之不恭,厥极恶"之应。然太戊能"侧身修行",终致"重译至者十六国",恰证《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之理——非灾异能兆吉凶,实乃人主修省感应天道。

二、祸福转化系人心
纣王见雀生大鸟而益骄奢,恰应《尚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之训。班固《白虎通》解此云:"灾异者,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观二殷故事,可见《易经》"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非虚言。太戊转祸为福在"恐骇修行",纣王化福为祸在"介雀之德",正合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之旨。

三、治道根本在修己
孔子"存亡祸福皆在己"之论,实承文王"克明德"之统。朱子释此云:"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群书治要》引此段入"君道"篇,其深意正在于揭示"万化根源总在心"的治国真谛。昔周公作《无逸》,首言"君子所其无逸",与孔子答哀公之语,皆指明王之道当以修身为本。

(结语)《韩诗外传》有言:"夫明镜者所以照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今观孔子之对,可知《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非虚语。天灾地妖不过如镜照形,存亡祸福终究系于方寸之间。故《中说》云:"人事修,则天地之理得矣。"此千古不易之至论也。

(按:全文计789字,严守经义而参酌诸家注疏,以彰圣学之统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