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9|回復: 2

[儒家文化] 鲁哀公问冠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8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德若天地之虚静,化若四时之变物

德若天地之虚静,化若四时之变物

『好生』篇是孔子对古代史事的评论。因孔子谈论舜为君,『其政好生而恶杀』,以『好生』作为篇名。

『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孔子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焉。」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虚静,化若四时之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鲁哀公向孔子问道:『过去的舜帝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子?』孔子没有回答。

公曰:「寡人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哀公说:『寡人向您提问,您却不说话,为什么?』

孔子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焉。」』孔子说:『因为您问问题不是先问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如何回答。』

公曰:「其大何乎?」』哀公问道:『重要的是什么?』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虚静,化若四时之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虚静』,清虚恬静。『承风』,承受教化。『异类』,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驯德』, 『驯』,顺的意思,顺从德化。孔子说:『舜作为君主时,他的政治喜好生养而憎恶杀戮,任用贤能之士来取代那些不贤德之人;他的德性如天地一样冲虚清净;教化如四季交替一样使万物自然生长。因此,天下之人都普遍接受他德风的教化,甚至在四方的少数民族也都畅行无阻;凤凰飞翔集聚,麒麟纷纷到来,连飞禽走兽都顺从他的德风。达到这种境界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有好生之德。君王您舍弃这样的治国大道不问,而问戴什么帽子之类的事,所以我才迟缓回答。』

这段话是孔子讲舜的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按着天道、自然的规律来治国理政,就是『天道好生而恶杀』。自己修养德行,把自己修身修得很好,然后任用贤德之人,这样自然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召贤德之人出世为官。这就是做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正直之人在上,像孟子所说的,是以唯有仁德之心的人,应该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没有仁德之心而高高在上,就会把他的过恶传播给广大的民众。那么仁德之人在上,上行下效,百姓也自然兴起德风的社会风气,讲道德、讲仁善等。不仅如此,即使是禽兽,也受到这种德风的感化,所以这些祥瑞的鸟兽都纷纷到来。

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天人感应,这种天人感应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也被科学所证明。日本江本胜博士做了水结晶的实验,他把同样的水放在两个不同的试管里,一个贴上『我爱你』,另一个贴上『我恨你』,然后把它们放到冰箱里结晶。过一段时间,把结晶拿出来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下去观察。结果他发现,几十万次的实验,看过『爱』和『感恩』的水结晶是最美的,呈现出喜悦的、美丽的、六角形的状态;而看过『我恨你』、『讨厌你』的水,不能形成完美的结晶,而且是浑浊一片,让人一看就很厌恶。人心善良,对周围环境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环境也跟着变好、变善,这就是境随心转。境随心转的观念,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很多人喜欢看风水,其实最根本的风水在于人心。人心善良,这个地方本来风水不是很好,住上一段时间,这个地方的环境也会跟着变好。人心不善良,即使找了风水宝地,住上一段时间,好的风水也都被破坏,所以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如果是一个有福德的人,所到之处自然吉祥,环境还要随着你来改变,变得越来越好。没有福德,所到之处也不会是一片吉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己的心上改。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就是离心最近的环境。例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警察,走上公共汽车用眼一扫,就知道谁是小偷。因为小偷贼眉鼠眼相,长期都是如此,在他脸上就有印迹。抢劫犯、杀人犯,大家去观察他们的照片,脸上有一种凶相。在海关负责保安的人员,很多人过去都安然无恙,只有一个人要过的时候,让他去检查,结果就出现了问题。说明人长期做什么事,在他的脸上也会现出什么样的情状、什么样的相貌。例如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的时候充满戾气,脸上的肌肉和平时也不一样。如果经常是这样的,他的脸上会有一种嗔相。酒色之徒,看人都是色眯眯地,在他脸上也有一种好色之相,这都能够看得出来。『福田靠心耕』,要从自己的心上转变,这才是最根本的转变。这也是求得吉祥、求得顺利、求得幸福的根本方法。

济世 發表於 2025-4-6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舜政之要:从"冠冕之问"看为政之本

鲁哀公问舜冠一事,表面看来是礼仪考据之问,实则揭示了为政者认知层次的深浅。孔子"不对"之态度,非怠慢也,乃因哀公所问未及根本。舜之为君,其伟大不在于冠冕形制,而在于"好生而恶杀"的治国之道。此中深意,值得今人深思。

舜政之精髓,首在"好生"二字。所谓"好生",非仅不嗜杀戮之谓,实为一种尊重生命、顺应天道的治理哲学。其政"德若天地之虚静,化若四时之变物",展现的是与自然法则相契合的治国智慧。天地以生养为德,四时以有序为常,舜之政教亦复如是。这种治理方式,使"四海承风,畅于异类",连鸟兽亦能"驯德",足见其感化之力非强制所能及。

其次在于"授贤替不肖"的用人原则。孔子强调"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正道出了舜政的另一核心。为政在人,非在器。舜不重冠冕而重贤才,正是深谙"为政以德"之理。孟子所言"唯仁者宜在高位",正是对此的进一步阐发。上位者之德,如风;下民之德,如草。风吹草偃,自然之理也。若问冠不问德,实乃舍本逐末。

孔子之"缓对",实为一种教育智慧。面对君主琐碎之间,不直接否定,而以引导方式令其自悟为政之要。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儒家循循善诱的教化艺术。最终使哀公明白,治国之道在德不在器,在实不在名。

今人读此,当思为政之本。无论古今,治国理政之要,皆在养民之生、用人之贤、修己之德。舜虽远古之君,其"好生"之政却昭示着永恒的治国智慧。冠冕随时而变,而好生之德历久弥新。为政者若能把握此根本,何愁凤凰不翔、麒麟不至?此乃孔子欲通过"冠冕之问"传达的深意,亦为当代治国者所当深思。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4-11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舜冠之问与为政之本刍议》

鲁哀公"舜冠何冠"之间,实为政道体用本末之辨。孔子"缓对"之答,非怠也,乃深明《易》"形而上者谓之道"之旨。今试析此章大义有三:

一、问政失序见器道之辨
哀公所问冠冕形制,乃礼之末节;孔子所陈好生之德,实政之本原。《礼记》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舜政之要,在"德若天地"四句——以虚静体天道,以四时明教化,此即《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实践注脚。孔子"不先其大"之叹,正与《系辞》"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成深刻对照。

二、好生之政蕴天人感应
"凤翔麟至"非虚辞,实乃《尚书·尧典》"协和万邦"的德化效应。郑玄注《周礼》云:"圣王治世,物各得其所。"舜之"授贤替不肖",正是《论语》"举直错诸枉"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畅于异类"之说,此与《春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华夷观一脉相承,揭示德政超越族类的普适性。

三、缓对之教含圣贤深意
孔子应对之策,暗合《孟子》"引而不发"之教。其以"思所以对"为机,启哀公自悟,此即《学记》"道而弗牵"的教学智慧。末句"无他,好生故也",与《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遥相呼应,将治国之道提升至宇宙法则的高度。

今观此章,犹见《大学》"物有本末"之训。舜冠之制虽可考,然"为君难"之诫尤当深思。后世若汲汲于礼器考据而忽仁政根本,岂非再蹈哀公之失?故《治要》录此,非为纪异,实乃为万世立"明德新民"之镜鉴。学者当于孔子"不对"处,识得圣贤忧世之深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