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8|回復: 1

[其他]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6祈报篇16诗解3祈报不废贵贱之仪不同祈报之心则一祭马祀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28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6祈报16诗解3祈报不废贵贱之仪不同祈报之心则一祭马祀牛
题文诗: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言之:社稷之神,
自天子至,下及,庶人.在国:
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官社官稷;
在民民社.自汉以来,厯代之祭,虽粗不同,
而春秋二,仲之祈报,皆不废也.又育蚕者,
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至于,
庶人之妇,亦皆有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
贵贱,之仪不同,祈报,之心则一.
古者养马,一节其祭,春祭马祖,夏祭先牧,
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祈谢,嵗时惟谨.
至于牛最,农事所资,反阙祭礼,至于蜡祭,
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盖古者未,
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间,始教牛耕,
后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
有爱重之,心而曽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
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
以报其功,岂为过哉!故于此篇,祭马之后,
以牛之説,继之庶几,不忘乎谷,之所自农,
之所本也.牛也功高,爱之护之,无使过劳.
祈报真情,天人合一,报本返始,敬畏天地.
【原文】3
今取其尤关于农事者言之社稷之神自天子至郡县下及庶人莫不得祭在国曰大社国社王社侯社在官曰社官稷在民曰民社自汉以来厯代之祭虽粗有不同而春秋二仲之祈报不废也

又育蚕者亦有祈禳报谢之礼皇后祭先蚕【淮南子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考之后汉礼仪志祭菀窳妇人与寓氏公主】至庶人之妇亦皆有祭【秦观书云庶人冡妇以下再拜诘旦升香各赍设醴而祭】此后妃与庶人之祭虽贵贱之仪不同而祈报之心则一
古者养马一节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此马之祈谢嵗时惟谨至于牛最农事之所资反阙祭礼至于蜡祭迎猫迎虎岂牛之功不如猫虎哉盖古者未有耕牛故祭有阙典至春秋之间始教牛耕后世田野开辟谷实滋盛皆出其力虽知有爱重之心而曽无爱重之实近年耕牛疫疠损伤甚多亦盍禳祷祓除祛祸祈福以报其功力岂为过哉故于此篇祭马之后以牛之説继之庶不忘乎谷之所自农之所本也
【译文】
现在撷取那些与农事特别有关的来说一下。社、稷之神,自关子以至郡县各级官吏,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不祭祀的。在国家称太社、国社、王社、侯祉,在官府称官社、官稷,在民间称民社。从汉代以来,历代的祭典,虽然稍有不同, 而二月、八月春祈秋报的条推,都是不废弃的。
又,养蚕人也有祈梅报谢的祭礼。皇后祭先蚕(【谁南王蚕经】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创给养蚕.她就是先蚕,考立【后汉书.礼仪志】[盐引(汉用仪】].祭的是菀窳妇人和氏公主①)。平民的主妇,也都祭蚕神。秦观【蚕书】②说:平民主妇以下,再跪拜:次日清晨粘香。供设酒肴敬祭.这后妃和平民的祭祀,虽然贵贱的礼仪不同,但新报的心愿是一样的。
古代养马的祭马神,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国。对马神的折谢,四季设祭,毕恭毕敬。
至于牛,是从事农业最重要的依靠,反而不给祭祀。而蜡祭却是迎猶迎虎而祭,难道牛的功劳,还不如猫虎吗?大概是古代的牛还没有用于耕地,所以条礼有缺典。到春秋之间,才开始有牛耕田。后世田野开辟,粮食生产目盛,都有牛出的力。可是人们对中虽有爱护重视的心,却没有爱护重视的实际行动。近年耕牛瘟疫流行,死伤很多,何不也祈祷被除,消灾求福, 以报牛的功德?这难道是过分的吗?所以在本篇祭马之后,继以祭牛之说,庶几不忘谷物的来源,农业的根本都与牛攸关。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4-7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祯农书·祈报篇》释读:农耕祭祀体系中的礼制与精神内核

《王祯农书·农桑通诀集》之《祈报篇》系统梳理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祭祀文化,其核心在于“报本反始”的农耕伦理。本篇以社稷祭祀、蚕神崇拜、马牛祷谢为经纬,揭示了祭祀仪轨背后“贵贱异仪,同心祈报”的文化逻辑,尤以牛祭之缺典为焦点,折射出农耕文明演进中的制度调适需求。

一、社稷祭祀:国家与民间的礼制统合
社稷作为“国土—民生”的象征,其祭祀体系呈现鲜明的层级性:天子有大社、国社,诸侯立王社、侯社,官府设官社、官稷,民间则行民社之礼。自汉代以降,虽典制细节因朝代更迭略有损益,然“春秋二仲”的祈年报赛之礼始终未辍。这种“自上而下”的礼制贯通,实为“以农立国”政治伦理的仪式化表达——社稷之祀既强化国家权威对农业生产的象征性掌控,亦为基层社会提供集体认同的精神纽带。

二、蚕马祭祀:性别与阶层的仪式分化
蚕桑经济催生出独特的祭祀文化:皇后主祭先蚕(西陵氏),而庶民妇女亦行“设醴再拜”之礼。王祯特别指出“贵贱之仪不同,祈报之心则一”,揭示出礼制差异下共同的精神诉求。马祭体系更为精密:春祭马祖(天驷星)、夏祭先牧(驯马始祖)、秋祭马社(厩神)、冬祭马步(驱疫之神),四时之祭构成完整的生产周期闭环。这种对畜力的仪式化感恩,实为古代资源稀缺条件下“物尽其用”伦理的投射。

三、牛祭缺典:农耕转型中的礼制滞后
王祯敏锐察觉祭祀体系的悖论:牛为“农事之本”,却无专祀;蜡祭中猫虎受迎而牛缺席。其根源在于“古者未有耕牛”的制度惯性——牛耕迟至春秋方渐普及,祭祀体系未能同步调整。作者以“近年牛疫损伤甚多”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主张通过禳祷祓除弥补礼制缺位,其说实含双重深意:
1. 功能层面:牛力取代人力是农业革命的标志,祭祀缺位反映礼制对技术进步的响应迟滞;
2. 象征层面:将牛纳入祭祀体系,是对“畜力资本”价值的文化确认,暗合宋元时期精耕农业对畜力依赖加深的历史趋势。

结语:祈报之礼的现代启示
《祈报篇》所构建的“仪式-生产”互动模型,彰显出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态智慧:祭祀不仅是祈福手段,更是调节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装置。王祯对牛祭的特别强调,本质上是对农耕文明“动态传统”的诠释——当生产技术变革突破旧有礼制框架时,文化系统的自我更新便成为必然。此种“报本反始而不泥古”的思想,于今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仍具镜鉴意义。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王祯农书》元刻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本。关键概念如“先蚕”“马祖”等释义,综合《周礼》《淮南子》及秦观《蚕书》互证,以还原元代农祭礼制之原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