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我們去斯里蘭卡訪問,斯里蘭卡的總統上台去演說的時候,下面坐着大大小小的官員,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起立表示尊敬,而總統演講完下台要回到他的座位上,路過這些大臣、官員身邊的時候,他們也是不約而同地起立,表示尊敬。 這讓我們想到了【論語】上的一句話,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就是我們侍奉君主,侍奉領導,很講究禮,講究尊敬,但是現在一般人都不講究這個禮了,如果我們講究這個禮,就好像是在諂媚,巴結領導者。所以出於這種原因,我們也就不講究禮了,結果對領導的恭敬心就越來越差,這就導致了『君不君,臣不臣』。所以依靠禮來治理國家,才能夠使社會和諧。 歷代有增有損是禮的儀式,表達形式,但是它表達的恭敬心是不變的。禮的作用也很多,比如說它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折服人的傲慢心,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以致和』,就是達致和諧為最可貴。 有一位講中醫的人,就跟我說:『你知不知道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是什麼呢?你們是學傳統文化的。』我說:『很遺憾,我們傳統文化學得不到位,所以也不知道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是什麼。』這個中醫就說:『最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就是中國古人的拜祖先之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跪九叩首的禮。』 為什麼這麼說呢?他說當你把這個禮做下去的時候,從頭到腳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環節都運動到了。特別是你經常叩頭,頸椎要不斷地往下低,頸椎就不會得頸椎病;你鞠躬的時候,要以腰作為軸,也不會得腰椎病。 所以我們現代的很多人,病的很多,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不行禮而導致的。所以古人的禮很多,見面就行禮,無形中就是一種鍛煉。當然禮的作用有很多,但是它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達致和諧,所以這裡邊講『禮之用,和為貴』。比如說我們彼此之間有一點小小的誤會、小小的矛盾,結果見面之後,把這個禮一做,把這個躬鞠下去,內心的矛盾也就化解很多了。 【論語講要】中這樣寫道:『皇、邢二疏皆以「和」作音樂之「樂」講。』就是皇侃和邢昺的註疏,都把這個『和』解釋為音樂的『樂』。但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說:『和是禮中所有,故行禮以和為貴。』就是說這個『和』是禮本身所具有的,禮的作用、禮的目的就是和。所以行禮以達到和最為可貴。『皇、邢疏以和為樂,非也』,就是皇侃和邢昺的註疏,把這個『和』解釋為『樂』,有點不妥當,所以我們不採取這種說法。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