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7|回復: 0

[董仲舒]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9至道不变礼法常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13 21: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9至道不变礼法常变
题文诗:
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谓之,至道至正,
至正至情,真情不灭,道无弊,弊者不正,
道之失,先王之道,有偏处,政眊不行,
举其偏者,以补其弊.三王之道,所祖不同,
非其相反,救溢扶衰,所遭变然,变以适时.
改正朔,服色,以顺天命,余循尧道,
无为而治.王者适情,托名改制,无变道实,
尚忠,尚敬,尚文,革故鼎新,
所继之救,必合情理.殷因夏礼,损益可知;
周因殷礼,损益可知;或继周礼,百世可知.
百王之用,以此三者.夏因于虞,不言损益,
其道如一,至一至正,所尚,所通一情.
,原出于天,不变,道亦不变,
继舜,继尧,三圣相受,守一道,
至道真情,真情伦常,伦常所至,至政无弊,
.治世道同,乱世道变.汉继大乱,
拨乱反正,去周文弊,用夏之忠,复其伦常.
正文: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1);道者万世亡(无)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2),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无)为而治者,其舜乎(3)!』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无)变道之实,夏上(尚)忠,殷上(尚)敬,周上(尚)文者,所继之救(4),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6)。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尚)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无)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7),用夏之忠者(8)。
译文:策问说: 『三王的教化,效法的各不相同,而且都有不足,有人说道是永久不变的,这两种说法用意有什么不同吗?』臣听说享乐而不至于淫乱,反复实行而不厌倦的叫做道;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先王的道一定有偏颇不能实行的地方,所以在政治上也时有昏暗而行不通的,举出它的偏向,补救它的弊病就行了。三王的道虽然效法不同,可并不是相反的,都是为了补救过失,扶助衰败,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遇到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孔子说: 『无所作为而能治理国家的,就是舜呀!』舜仅仅改变了历法,改换了车马、祭牲、服装的颜色,来顺承天命罢了,其他完全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王者衹改变制度的名称,没有改变道的实质。可是夏代注重忠,殷代崇尚敬,周朝尊崇文的原因,是因为朝代更替时,前代有过失存在,为了补救,应当这样做。孔子说: 『殷朝根据夏代的礼制,有所增减,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根据殷朝的礼制,有所增减,也是可以知道的;其他承继周朝兴起的,虽然经历了百世,这也是可以知道的。』造就是说,百王所用的就是忠、敬、文这三者。夏朝沿袭虞舜,却独独不说增减,是因为夏朝和虞舜的道是一样的;夏崇尚的忠和虞舜是相同的。道的根本来自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继承了舜的道,舜继承了尧的道,三位圣人互相传授,遵守一个道,没有救弊的措施,所以不说他们对道的增减。由此看来,继承治世的,他们的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他们的道是要改变的。现在汉朝承继大乱之后,应当减少周朝的文而用夏朝的忠。
  (1)乱:yín乱。复:谓反复行之。厌:堵塞之意。(2)眊(mào):不明。溢:谓过分。衰:谓不及。(3)『无为而治者』等句:语见【论语·卫灵公篇】。(4)继:谓所受先代之偏。救:谓救其弊。(5)『殷因于夏礼』等句:见【论语·为政篇】。礼:指礼仪制度。损益:废除与增加。虽百世可知:即使以后百代,也可预先知道。(6)三者:指忠、敬、文。(7)文致:文弊之报。(8)用夏之忠:此公羊家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