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0|回復: 1

[儒家文化] 何为『衣冠禽兽』?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4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是由谁来制定的

礼是由谁来制定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二句『先王之道,斯为美』,这一句话阐明,礼是由谁来制定的,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必须遵循礼?『先王』就是指先代的帝王。『王』就是指圣人,而且还在君主位置上的,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制礼作乐。先王为政之道,就是制礼用和,通过制定礼仪制度,来达到和的目的。所以这个礼是由古圣先王所制定。

〖礼记〗上对于礼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也有一句阐述。它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就是说古代的圣王是以什么来制定礼的呢,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呢?就是以自然而然的法则和规律!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古圣先王用礼来承顺天地自然的法则,来调冶人的性情。所以对于治国者而言如果失掉了礼就会灭亡,得到了礼就会生存。而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失去了礼,他就不成其为人了。

古代人说『衣冠禽兽』,〖礼记〗就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你看这个鹦鹉能够学人讲话,虽然能够学人讲话,也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也很聪明智商很高,也会学人讲话。它虽然能够讲话,也不过是一只禽兽而已。

现在的人不懂得用礼来节制人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吗?不也就变成了会讲话的禽兽了吗?所以礼是为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礼,我们就把他称为『衣冠禽兽』。〖礼记〗把礼的重要的社会作用,还比作水的堤防。如果人们认为水的堤坝没有用,把它废弃掉,一定会导致水灾泛滥。如果认为礼没有用,就像我们批判古礼是吃人的礼教而把它废弃掉,就会导致社会灾祸的产生。

下面具体讲了一些礼废弃的结果。

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假如婚姻的礼节废除了,夫妇相处之道没有了,痛苦就产生了,淫乱邪僻的罪行也就跟着多了起来;『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斗争之狱繁矣』,如果乡饮酒礼废除了,长辈和晚辈的次序失去了,争斗的刑事案件就跟着越来越多了;『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祭礼都被废除了,臣下和子女对于君主,对于父母的恩义就会越来越淡薄,结果背叛死者,忘记生者,这样忘恩负义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聘觐之礼废除了,君与臣错位了,结果那些臣子背叛侵凌君主的事情就发生了,所以这个礼确实是很重要。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jsj9bczf 發表於 2025-3-30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本源与"衣冠禽兽"之诫》

"衣冠禽兽"一词,实为礼崩乐坏之时代警语。《礼记·曲礼》明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此语虽厉,实乃先王垂训之深意。盖礼者,非徒外在仪节,实为天人秩序在人伦之体现。

先王制礼,本于三才之道。《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之本质,乃是将天道之序转化为人文之则。故《礼记·乐记》谓:"礼者,天地之序也。"禽兽纵有灵性,如猩猩能言、鹦鹉学舌,终不能明天地人伦之序,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今人但见"衣冠"之外饰,不察"禽兽"之实指。先王立礼,正在使人超拔于血气之私。《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若无礼以节之,则人虽具形骸,实与禽兽同其躁动。昔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今世之弊,正在物质丰盈而礼义荒芜。

礼之用,贵在得中。《论语》载有子"和为贵"之论,须知此"和"乃礼乐教化之果,非乡愿苟同之谓。先王之道,以礼致和,犹若《周礼》六官之制,皆本于自然之序。故《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即"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之真谛。

今之所谓"衣冠禽兽"者,非谓其形貌,实斥其心失礼义之准。故君子修身,当如《大学》所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方不负先王制礼之深心,亦免于沦为"能言禽兽"之讥。
戴威 發表於 2025-4-19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衣冠禽兽"与礼制之本》

"衣冠禽兽"一词,今人多解为道德败坏者,然其本义实出自《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之论。此中深意,当从礼制本源处探赜。

一、礼制渊源:承天之道
先王制礼,非凭虚造。《礼记·礼运》明言"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其本质乃是将天道法则转化为人伦规范。如四时有序,故礼有等差;阴阳相谐,故礼尚中和。孔子称"先王之道,斯为美",正谓此制礼作乐之权,唯圣王可执。盖因圣人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其制礼必合于天秩。

二、人禽之辨:以礼为界
《礼记》以禽兽喻无礼之人,实含深刻人学观。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此"几希"之异,正在礼义。禽兽纵有言语之能,终困于生物本能;而人若无礼,则虽具人形,其心已堕兽域。故《荀子·王制》强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礼者,义之具象也。

三、礼废之祸:堤防溃决
《礼记》以堤防喻礼制,实为至论。观今日社会乱象:婚姻之礼废则家道衰,乡饮酒之礼废则尊卑乱,丧祭之礼废则恩义薄,此皆礼崩乐坏之征。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礼之既坏,人心如奔马。"当礼制堤防溃决,人欲横流必致天下汹汹。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正因礼乃"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史记·礼书》)的文明基石。

结语
"衣冠禽兽"之诫,实为文明存续之警钟。礼非桎梏,实为人性升华之阶梯;非压迫工具,乃群体共生之契约。今日重读《礼记》,当知复兴礼义非为复古,实为重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堤防。程颢云:"礼者,理也。"循礼而行,方能使禽兽之心复归人道,此先王制礼之深意,亦今人不可不察之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