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第二个『则』是效法的意思。什么叫『以顺则逆』?爱护父母,尊敬父母,这是顺乎天性的。不能爱敬父母就是违逆天性。君主应当顺乎天性,但是却违逆天性,不能爱护他的父母,不能尊敬他的父母,这就叫『以顺则逆』。如果君主以悖逆本性为顺应本性,就是悖逆作乱之道,百姓就无以效法。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根据唐玄宗的注解,『善,谓身行爱敬也』。 『凶,谓悖其德礼也』。君主不能身行爱敬,而是违背道德礼法,必会招致凶灾。 夹注中说:『恶人不能以礼为善,乃化为恶。若桀纣是也。』君子厌恶人不能遵循礼法行善,会变化为恶人。像夏桀和商纣那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虽能得到崇高的权位,君子也不以之为贵。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得到权位,君子并不看重。因为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知道一个君主如果连父母都不能爱护、不能尊敬。虽然他得到了天子之位,大家也并不尊重他,并不爱戴他,甚至并不把他当做一个天子。而且富贵也是一时,不可常保。 因为厚德载物,一个人没有深厚的德行,也不能承载那么高贵的地位。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的德行和他的位置不相匹配,一定会有灾殃出现。果然桀纣都把天下给丢掉了:夏桀被商汤流放;武王伐纣,商纣王穿着宝玉装饰的衣服,跳到火里被烧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