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4|回復: 0

[儒家文化] 什么是以顺则逆?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27 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第二个『则』是效法的意思。什么叫『以顺则逆』?爱护父母,尊敬父母,这是顺乎天性的。不能爱敬父母就是违逆天性。君主应当顺乎天性,但是却违逆天性,不能爱护他的父母,不能尊敬他的父母,这就叫『以顺则逆』。如果君主以悖逆本性为顺应本性,就是悖逆作乱之道,百姓就无以效法。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根据唐玄宗的注解,『善,谓身行爱敬也』。

凶,谓悖其德礼也』。君主不能身行爱敬,而是违背道德礼法,必会招致凶灾。

夹注中说:『恶人不能以礼为善,乃化为恶。若桀纣是也。』君子厌恶人不能遵循礼法行善,会变化为恶人。像夏桀和商纣那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虽能得到崇高的权位,君子也不以之为贵。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得到权位,君子并不看重。因为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知道一个君主如果连父母都不能爱护、不能尊敬。虽然他得到了天子之位,大家也并不尊重他,并不爱戴他,甚至并不把他当做一个天子。而且富贵也是一时,不可常保。

因为厚德载物,一个人没有深厚的德行,也不能承载那么高贵的地位。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的德行和他的位置不相匹配,一定会有灾殃出现。果然桀纣都把天下给丢掉了:夏桀被商汤流放;武王伐纣,商纣王穿着宝玉装饰的衣服,跳到火里被烧死。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4-2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以顺则逆"的伦理悖反与政治警示》

《群书治要》所录《孝经》章句"以顺则逆"四字,实为儒家政治伦理学之精微要义。此语揭示人伦关系中"顺逆"二重性的深刻辩证,其内涵远超字面之义,当从三个维度剖析:

一、天性维度:顺逆的本体论基础
《孝经》以"爱敬"为天性之正,此乃《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的本然呈现。郑玄注《中庸》"天命之谓性"时,特别强调"孝悌"为性德之本。当君主悖逆此天性时,实乃《尚书·太甲》所谓"自作孽"的体现。唐玄宗注"凶德"为悖德礼,恰与《左传》"孝,礼之始也"形成互文,揭示出孝道作为礼制根基的地位。

二、政治维度:统治合法性的双重标准
"民无则焉"道出政治权威的双重来源:形式上得位与实质上配德。此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说一脉相承。贾谊《新书·大政》云"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正可作"不在于善"的反向注脚。桀纣之例尤具警示意义,《荀子·非十二子》称其"乱礼义之分",恰是"以顺则逆"的极端表现——将暴虐视作威权之顺,终致"贵为天子而不保社稷"。

三、历史维度:德位相配的永恒律则
"虽得之,君子不贵"暗合《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警示。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将桀纣列于"下下",正是历史对"凶德"者的终极审判。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而礼的核心正在孝道,此乃"以顺则逆"命题在史学维度的展开。

今人观此,当知《孝经》此语非仅古典训诫,实为贯通古今的治道明镜。在当代社会,所谓"逆"已扩展至一切违背人伦本真的异化状态。无论为政抑或修身,"顺性命之正"始终是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此即"以顺则逆"给予后世的永恒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