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典语】卷7通变诗解随时改制救弊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世乱威以师旅道治被以文德 题文诗: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有长,于彼而不, 行于此者.风移俗易,每世则变.结绳之治, 五帝不行.三代损益,政法不同.随时改制, 所以救弊.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孔子有曰: 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司马法曰:国虽大也, 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乃明用武, 有时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 帝有天下,而不斟酌,唐虞之治,以美其治, 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废先,圣之教任, 残酷之政,阻兵行威,暴虐海内,百姓怨毒, 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 取而所守,之者非也.左传有曰:兵犹火不, 戢将自焚.秦无戢兵,之虑故有,自焚之祸, 好战必亡,此之谓也.徐偃王昔,好行仁义, 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天下虽安, 武不可废,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 忘战必危,此之谓也.汉高帝也,发迹泗水, 龙起丰沛,仁以怀远,武以弭难,任奇纳策, 遂埽秦项,被以惠泽,饰以文德,文武并作, 祚流世长,高帝之举.文功武备,兵不可废. 世易时移,真情不变,真法常变,变以适情. 情通古今,古今一情,风俗常变,移风易俗. 秦汉也俱,杖兵用武,以取天下,汉何以昌? 秦何以亡?秦知取而,不知守而,汉取守之, 具备矣乎?孝武以成,功恢帝纲,元成以儒, 术失皇纲,德不堪也.王莽之世,内尚文章, 外缮师旅,立明堂制,修辟雍礼,招集儒学, 思遵古道,文武事备.然命绝于,渐台支解, 于汉刃者,岂文武不,能治世哉?用之者拙. 班输也骋,功于利器,拙夫操刀,伤手非利, 器有害于,工匠而夫,膏梁旨馔,时或生疾, 针艾药石,时或瘳疾,故体病则,攻以针艾, 疾瘳则养,之以膏梁,文武之道,亦犹是矣.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道治则被,之以文德.
通变
题解
这一.篇作者主要阐述,为政之道要懂得通变。作者指出一些政治措施常常会出现适合过去,却不利于现在,在彼地发挥作用,但在此地却无收效的情况,所以整治措施不能一-味因循前代,而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同时,作者还提出文武结合的治理道理,他认为社会混乱时则以军队来震慑,天下太平时则以文德来教化。
【原文】 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334] ,五帝[335] 不行。三代[336]损益,政法不同。随时[337] 改制,所以救弊也。易曰:『随时之 义大矣哉。』孔子曰:『不教民战, 是谓弃之。』司马法曰:『国虽大。 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明用武有时。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帝有天下,而不斟酌[338] 唐、虞[339] ,以美其治,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废先圣[340] 之教,任残酷之政,阻兵[341] 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传 [342] 】曰:『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秦无戢[343] 兵之虑,故有自焚之祸,好战必亡,此之谓也。徐偃王[344] 好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天下虽安,武不可废,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忘战必危,此之谓也。汉高帝[345] 发迹[346]泗水,龙[347] 起丰、沛[348] ,仁以怀远[349] ,武以弭难[350] ,任奇纳策,遂埽[351] 秦、项[352],被以惠泽[353] ,饰以文德[354] ,文武并作,祚[355] 流世长,此高帝之举也。 【注释】 [343]戢:收敛,收藏。
[344]徐偃王(公元前992年一公元前926年) :西周徐国国君,建都泗水,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率军西进,紧迫黄河。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辖五百里范围。徐偃王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六个诸
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见【史记】),数万百姓感其义跟随。徐偃王临终日: 『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
[345]汉高祖:即刘邦。
[346]发迹:犹兴起。谓立功扬名。
[347]龙:杰出的人物。
[348]丰沛:汉高祖沛丰邑人,因以丰沛称高祖故乡。 [349]怀远:安抚边远的人。
[350]弭难:消除灾难。
[351] 埽:古同『扫』,打扫。
[352]秦项:秦末项羽乱时。
[353]惠泽:惠爱与恩泽,犹恩泽。
[354] 文德: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355] 祚:福;福运。 【译文】
为政的策略常有在古代适宜,但在当今却不可行的;有在彼地发挥了效应,在此地却难以实施的情况。这是因为风俗习惯有所变迁,每更换一个朝代,都会发生变化。所以,结绳记事时期的治理之道,五帝不推行;夏、商、周三代(体制相
同)也是有增有减,政令法规不尽相同,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是为了补救一-些弊端。【 易经】.上说:『 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意义很重大啊!』孔子说:『 不教习人民作战之术就让他们去参战,这就是抛弃他们。』【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若喜好战争,便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若忘记战争,便-定很危险。』这都是明白使用武力必有其时机的道理。昔日秦国仗其威力而发动战争,很快地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吞并六国,称帝于天下。但却不斟酌运用唐尧虞舜的治国方略来完善其治理,不是在夏、商、周三代法规的基础上适当增减来驾驭社会,却废弃先朝圣贤的教诲,任用残酷的政治,依仗兵力炫耀武力,残暴肆虐于天下,以至于百姓怨恨,雄杰奋起,到秦二世,国家就灭亡了。并不是武力不能夺取政权,而是用武力保持政权就错了。 【左传】 上写道:『 用兵就像是火,不收敛就会招致自焚。』秦朝的统治者没有收敛用兵的打算,所以导致自己毁灭的灾祸。『好战 者必然灭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徐偃王喜欢实行仁义之政,不整治军备,结果,楚国出兵侵犯,自己被杀,国家灭亡。这是说即便是在天下安定的时候,军备也不可废弃,更何况像徐国这样的区区小国,且又处于你争我夺的时代呢?『 忘记战争,国家-定就有危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汉高祖刘邦发迹于泗水,帝业起始于故乡沛县之丰邑,用仁爱来安抚远方之民,用武力来消除危难,任用奇士、采纳良谋,遂扫灭秦朝与项羽,施惠泽于天下,又以文德进行整治,文治武功并用,国祚传承而朝代长久。这是汉高祖创业治国的举措。 【原文】
秦汉俱杖兵用武以取天下,汉何以昌?秦何以亡?秦知取而不知守,汉取守之具备矣乎?中世孝武[356] 以成功恢帝纲[357],元、成[358] 以儒术失皇纲[359] ,德不堪也。王莽[360] 之世,内尚文章,外缮师旅[361] ,立明堂[362]之制,修辟癰[363] 之礼,招集儒学,思遵古道,文武之事备矣。然而命绝于渐台[364] ,支解于汉刃者,岂文、武之不能治世哉?而用之者拙也。班输[365] 骋功于利器,拙夫操刀而伤手,非利器有害于工匠,而夫膏梁[366] 旨馔[367] ,时或生疾,针艾药石,时或瘳疾[368] ,故体病则攻之以针艾,疾瘳则养之以膏梁,文武之道,亦犹是矣。世乱则威之以师旅,道治则被[369] 之以文德。 【注释】 [356]孝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
[357]帝纲:帝王治国的纲纪。
[358]元成:指汉元帝和汉成帝,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6年一公元前33年),汉宣帝之子,【汉书】 称其柔仁好儒,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一公元前7年),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由于成帝昏庸失政,『赵氏乱内, 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
[359]皇纲:指皇帝所代表的朝廷所制定的法律和制度。
[360]王莽: (公元前45- 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
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361]师旅: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郑玄笺:『五百人为旅, 五旅为师。』【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我师我旅。』后因用以指军队。
[362]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363]辟癰:即辟雍,亦作『璧雍』。本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364]渐台:台名。在陕西省长安县。
[365]班输:班指鲁班,输指公输般,『 班输』为两人的合称。颜师古注:『 班输即鲁公输班也。一 说,班,鲁班也,与公输氏为二人也,皆有巧艺也。【古乐府】 云:『谁能为此器, 公输与鲁班。』
[366]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 【译文】
秦朝、汉朝同样都是依靠军事、使用武力来夺取天下,汉朝为什么会兴盛、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呢?秦朝只知道夺取政权而不懂得守护政权,汉朝则夺取、守护两种方略都有。汉代中期,汉武帝运用文治武功,恢复了帝王治国的纲纪,元帝、成帝采用儒术,却失掉了帝王治国的纲纪,是其德行不称其任呀!王莽时代,对内崇尚礼乐法度,对外整饬军队,建立『天子适时、定点宣明政教』的制度,修建学校来进行礼仪教化,招集儒学之士,想遵从古代的治国之道,文治武治之事均已齐备。然而,王莽却命丧于渐台,身体被汉兵的刀刃肢解,这难道是文武结合不能治理国家吗?是因为使用这方法的人拙劣的缘故。 鲁班能尽情施展其精巧,就在于有锋利的工具,但笨拙之人使用其刀具,却会砍伤手指,这并不是锋利的工具有害于工匠。况且,精美的食品,常常可能滋生疾病;针灸和药物,却常常可以治疗疾病。所以,身体生病则可以用针灸治之,疾病好转则可以用美食保养。文武结合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像这样,社会混乱则以军队来震慑,天下太平则以文德来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