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卷15通志诗解1能通天下志必至公能行至公必无忌心有公心必有公道必有公制 题文诗: 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 者莫要乎,无忌心也.唯至公故,近者安焉, 远者归焉.枉直取正,天下信之,唯无忌心. 进者自尽,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 不敢干也.虞书有曰:辟四门则,天下之人, 辐凑其庭;明四目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 达四聪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江海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苟有所逆, 众流之不,至者多矣.众流不至,者多则无, 以成其深.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 有公制也,丹朱商均,子也不肖,尧舜黜之. 管叔蔡叔,弟也为恶,周公诛之.苟不善虽, 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鲧乱政也, 舜殛之禹,圣明举用,之戮其父,而授其子, 则于天下,无所忌矣.石厚也子,石错诛之; 冀缺雠也,晋侯举之.是谓公道.夫在人上, 天下皆乐,为之用也,无远近苟,所怀得达, 死命可致.而其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 爱恶相攻,亲疏党别,上之人或,有所好而, 所好之流,独进所不,好之流退.通者一而, 塞者万则,公道废而,利道行矣,天下之志, 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达,权移左右, 上势分矣.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 变业求进.昧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 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君上之,所开实寡, 外倦于人,内寡闻此,自闭之道.先王之教, 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顺礼者进, 逆法者诛,设诽谤木,容狂狷人,任公去私, 内恕无忌,是谓公制.公道行则,天下志通, 公制立则,私曲情塞.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卷15通志 题解
通志,即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本篇主要阐述了要做到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最关键的在于心底公正无私。
【原文】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 【虞书】日:『辟四门[309] ,则天下之人辐凑[310]其庭矣。明四目[311] ,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达四聪[312] ,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苟有所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众流不至者多,则无以成其深矣。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丹朱[313]、商均[314] ,子也,不肖,尧舜黜之。管叔[315] 、蔡叔[316],弟也,为恶,周公诛之。苟不善,虽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鲧[317]乱政,舜殛[318] 之,禹圣明,举用之,戮其父而授[319] 其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 【注释】 [309]四门:指明堂四方的门。【书. 舜典】:『宾于四门, 四门穆穆。』 [310] 辐凑:亦作『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教- 样。 [311] 四目:能观察四方的眼睛。 【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孔安国传:『广视听于四 方,使天下无壅塞。』孔颖达疏:『明四方之目, 使为己远视四方也。 [312]四聪:能远闻四方的听觉。【书● 舜典】:『明四目, 达四聪。』孔颖达疏:『达四方之聪, 使为己远听四方 也。』 [313] 丹朱:尧帝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314] 商均:舜之子。相传舜以商均不肖,乃使伯禹继位。 [318] 殛:音及,诛杀,致死。
[319] 授:任命。
【译文】 能使天下人同心的,没有比极其公正更好的办法。要做到极其公正,没有比自身无猜忌之心更重要的。只有无比公正,才能使近处的人安定,使远方的人归附。是非曲直都有一定的标准,就会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因为没有顾忌之心,入朝者能尽情说自己想说的话,退朝后不存疑虑,其治国之道安定无虑。即使有人想不断地进谗言,也不敢冒犯。【虞书】 说:『打开通往四方之门,天下人会聚集到你的庭堂;明亮远观四方之目,天下人乐于为你观看;畅通你远及四方之所闻,天下人乐意为你听闻。』江海能成为百川之王的原因,是它不会拒绝百川的会归。如果它有所拒绝,众河流不流向大海的就多了。众河流不归于大海,就不会成就大海的深广。有公正之心,必有公正之道;有公正之道,必有公正之制。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不肖,尧舜贬退了他们。管叔、蔡叔,身为周公之弟,却作乱为恶,周公诛杀了他们。如果人品不好,即使是子弟也不宽赦,那么,治理天下就不会偏私了。鲧败乱国事,舜杀了他;禹圣明,舜就重用他。舜杀了禹的父亲而传帝位给禹,则对天下人也就无所猜忌了。 【原文】
石厚,子也,石错[320] 诛之;冀缺[321] ,雠也[322] ,晋侯[323] 举之。是之谓公道。未(未作夫)在人上,天下皆乐为之用,无远无近,苟所怀得达,死命可致也。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爱恶相攻,而亲疏党别,上之 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独进,而所不好之流退矣。通者一而塞者万,则公道废而利道行矣,于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而达,则权移左右,而上势分矣。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变业以求进矣。昧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上之所开实寡,外倦于人。而内寡间(闻),此自闭之道也。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324] ,蔽贤者为上戮[325] ,顺礼者进,逆法(旧无法字。补之)者诛,设诽谤之木[326] ,容狂狷[327] 之人,任公而去私,内恕[328]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
【注释】 [320]石错:错,音确,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石错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
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孺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人称他能『大义灭亲』。
[321]冀缺:即郄缺。春秋时晋人。因其父郄芮封于冀,故又称冀缺。
[322]雠也:雠同『仇』。郄缺之父郄芮曾经谋害晋文公,后被晋文公处死。晋国大夫白季向文公推荐郄缺,文公因其
父之罪而有所犹豫。经白季劝说,文公乃用冀缺为下军大夫。 [324].上赏: 最高的赏赐,重赏。
[325]上戮:最重的刑罚。
[326]诽谤之木:诽谤,【说文】 解释:『放言日谤, 微言日诽。』即公开表达不满叫做谤,私下表达不满叫做诽。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吕氏春秋 ●不苟论第四】:『尧有欲谏之鼓, 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
[327]狂狷:狂,指不拘一-格,蔑俗轻规。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论语 ●子路】:『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328]内恕:谓存心宽厚。 【译文】 石蜡杀了谋乱的儿子石厚,晋文公举用仇人冀缺,这就是公道。其在人上,天下人都乐于听从他的调用。如果抱负能得到施展,以死报效者无论远近都可招致而来。令人担忧的是众流非出一源,清浊不同,爱恶相互攻讦,形成亲疏党派之别。在上者有时会有所偏爱,所爱的那些人被进用,而所不喜欢的那些人就被贬退。一人亨通而多数人被阻塞,则公正之道废弛而利私之风盛行,于是天下人的志向都会堵塞不通。向君主自我献纳的人,凭借君主左右亲信而得志,于是权力就会旁移,君主的权力就会分散。贪冒私利的人,知道趋奉君主身边的人定能通达,必会变更原职业而求得进身。贪冒私利的人变换职业、结成朋党,正直的人坚守志向而仕途日益不通,则虽谒见的人充满朝廷,但君主所能听到的切实有用的言论其实很少。外部为党人所困,内部又无人进言,这是自我封闭的做法啊。所以,先王的教令,是举荐贤才的人给大赏,蒙蔽贤才的人处重罚;合乎礼法的进用,背逆礼法的诛罚:设立允许书写非议朝廷谤言的木牌,宽容狂傲耿介之人;凭借公正而去除偏私,内心宽恕而不忌恨。这就是所说的公正的制度。施行公正之道,则天下人的心志就得以上达。公正的制度确立,则谋私、偏邪的情况就被杜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