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7|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1诗解6天地有德合气生精变化有时得化失乱仕仕死楚白公之难赵宣子请灵公师义救宋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30 20: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1诗解6天地有德合气精变化有时得化失乱仕仕死楚白公之难赵宣子请灵公师宋君
题文诗: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
变化有时;时得则治,时失则乱.故人生而,
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
不能言,不能施化.三月微盷,而后能见;
七月生齿,而后能食;,而后能行;
三年脑合,而后能言;十六精通,后能施化.
阴阳相反,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故男子者,
八月生齿,八岁龆齿,二八十六,精化小通.
子也者,七月生齿,七岁龀齿,二七十四,
而精小通.如此是故,阳以阴变,阴以阳变.
故不肖者,精化始具,生气感动,触情纵欲,
反施,年寿亟夭,性不长.曰乃,
如之人兮,怀婚姻也,太无信也,不知命也.
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后伤时,不可过也.
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经有:
静女其姝.俟我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急时辞故,称之日月.情生万物,万物有情.
楚白公之,有仕,之善者辞,母将死君.
母曰弃母,可乎?曰闻事君,其禄,
而外其身.今之所以,母者,君之禄也,
请往死之.比至朝也,三废车中.仆曰子惧,
何不反也?曰惧吾私,死君吾公.闻君子不,
以私害公.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
必济矣夫!诗云深则,厉浅则揭.宋人杀昭,
公赵宣子,请于灵公,师而救之.灵公曰非,
晋国之急.宣子曰否,大者天地,其次君臣,
所以为顺.今杀其君,所以反天,地逆人道,
天必加灾.晋为盟主,而不救天,罚惧及矣.
于是灵公,乃与师而,从之宋人,闻之俨然,
感说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诗曰: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国君乎!宣子之谓.【原文】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故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施化。三月微的应为:,而后能见;七月而生齿,而后能食;□应为:年髑应为:髌就,而后能行;三年脑合,而后能言;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阴阳相反,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故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十六而精化小通。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是故阳以阴变,阴以阳变。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少一个字: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诗曰:『乃如之人兮,怀婚姻也,太无信也,不知命也。』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后伤时不可过也。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曰:『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急时辞也,是故称之日月也。
【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18辨物诗解6天地有德合气精变化有时得化失乱
1盷:ˊ 眼珠转动:『(人生)三月而彻~,然后能有见
2释义:.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见『龆龀』 tiáo chèn。
3囟:〔囟门〕顶门。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
4『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出自于诗经作品【国风·邶风·日月.蝃蝀】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④乃如之人:像这样的人。怀:古与『坏』通用,败坏,破坏。昏姻:婚姻。
  ⑤大:太。信:贞信,贞节。命:父母之命。
  【译】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朝虹出现在西方,整早都是濛濛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这样一个恶女子啊,破坏婚姻好礼仪啊!太没贞信太无理啊!父母之命不知依啊。
5『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出自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6『瞻彼日月,遥遥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出自【诗经.国风·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译文:
雄雉在空中飞翔,舒展着五彩翅膀。我如此思念夫君,给自己带来忧伤。
雄雉在空中飞翔,上下鸣唱声嘹亮。我那诚实的夫君,实让我心劳神伤。
看日月迭来迭往,思念是那样悠长。道路遥远,他何时才能回来?
你们这些有官职的大夫,就是不懂得品行要高尚。我的夫君不贪荣名不贪利,为何让他遭祸殃?【原文】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 『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 』遂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必济矣夫!』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
【注释】
深则厉,浅则揭厉:指穿着衣服涉水。揭:指撩起衣服涉水。 水深就穿着衣服涉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涉过去。 比喻行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原文】晋灵公之时,宋人杀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而救之。灵公曰:『非晋国之急也。』 宣子曰:『不然。夫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顺也。今杀其君,所以反天地、逆人道也,天必加灾焉。晋为盟主而不救,天罚惧及矣。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而况国君乎! 』于是灵公乃与师而从之。宋人闻之,俨然感说,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诗曰: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之谓也。【注释】出自左传.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 
原文: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侵袭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于、丁宁,儆其民也。袭侵密声,为暂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
译文:宋国人杀了宋昭公,赵宣子请求晋灵公出兵讨伐宋国,灵公说:『这并不是晋国的当务之急。』赵宣子回答道:『最大的是天地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明确的规定。现在宋国人杀了自己的国君,这是违反天地人伦的事情,一定要遭受天的惩罚。晋国作为盟主,而不执行天的惩罚,恐怕、祸患就要到来了。』灵公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在太庙里发布号令,召集军吏并且告戒乐官,命令三军的钟鼓必须齐备。赵同问道:『国家有重大行动,不去镇定安抚人民却准备钟鼓,这是为什么呢?』宣子回答说:『大罪讨伐它,小罪威吓它,偷袭、入侵这类事,是欺凌他人。所以讨伐要有钟鼓,以便声讨它的罪行。打仗要用于和丁宁两种乐器,是为了警告他的人民。偷袭和入侵要秘而不宣,是为了让对方暂时没有防备。现在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没有比这罪更大的了。明白声讨它,还怕他们听不到呢。我备齐钟鼓,是为了尊重君道的缘故呀。』于是派人到各处去告诉诸侯,整顿军队,振饬军容,一路上鸣钟击鼓,去攻打宋国。
【原文】
传曰: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城削则崩,岸削则陂。故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御者、非千里之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情行合名,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故惟其无为,能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矣。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3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一第六章阐微

《韩诗外传》此章以天地阴阳之道为纲,论性命生成之序,兼及人伦大义。其文虽简,而理极精微,今试析之。

一、天地合德与性命生成
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此《周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旨。阴阳二气相感,乃生万物之精魄。其"三月微盷而后能见"至"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之说,实本《淮南子·精神训》胎儿发育之论,而更重时序:目见、齿生、髌就(膝骨成形)、脑合(囟门闭合)、精通,皆依天道阴阳消息之节。男子以八为纪,女子以七为纪,源自《黄帝内经》"女七男八"的生命节律观,体现阴阳互根之理。

二、性情修养与生命境界
"不肖者精化始具而触情纵欲"一节,警示阴阳失调之害。《诗经·鄘风·蝃蝀》"乃如之人兮,怀婚姻也"三句,正刺违逆天命、纵欲败度者。反观贤者"精气阗溢而后伤时",则如《静女》"俟我城隅"之守礼,《雄雉》"瞻彼日月"之思道,皆显"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之德。韩婴以此申明:人之性情,当如日月运行,不失其序。

三、人伦大义与春秋笔法
白公之难时,仕者"死君"之辩尤具深意。其母诘"弃母死君可乎",而子对以"君禄养母",终以"不以私害公"殉节,此非愚忠,实彰《孝经》"资于事父以事君"之义。赵宣子请救宋昭公,更见《春秋》"诛逆存顺"之大义。其言"杀君反天地,逆人道",直指"礼,经国家,定社稷"(《左传·隐公十一年》)的秩序观,故《诗·邶风·谷风》"匍匐救之"之咏,于此化为存亡继绝的实践。

结语
此章由天道推人事,以阴阳喻治乱。韩婴熔铸《诗》《易》《礼》之精义,示人:万物生息有时,人伦取舍有度。读之当思太史公言"《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史记·太史公自序》),而《外传》之"风",正在此显微阐幽之间。
陆交 發表於 2025-4-11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一第六章阐微

《韩诗外传》此章以天地阴阳之道为纲,阐发人事治乱之机,其文义深湛,可析为三端:

一、 天地合德与生命化育
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此承《周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理。阴阳二气相感,精微乃生,故人之禀赋亦循此序:三月目明,七月齿生,期年能行,三年言发,十六精通。此乃《黄帝内经》“女七男八”生理节律之先声,暗合“阳以阴变,阴以阳变”的互动法则。不肖者“触情纵欲”,乱其化机,故夭寿;贤者“精气阗溢”,待时而行,故性长。引《诗·鄘风》“不知命也”为戒,正谓逆天者亡,顺时者昌。

二、 忠孝之辨与公私义利
楚白公之难时,仕者“弃母死君”,其母诘问,而对曰:“养母之禄,君所赐也。”此与《礼记·檀弓》子路“食焉不避其难”同旨。然“三废车中”之细节,尤见内心挣扎——私恩与公义交锋,终以“不以私害公”决志。韩婴以此彰明:儒家之忠,非愚忠,乃“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称其“好义”,《诗·邶风》“深则厉,浅则揭”之喻,恰言处世当审时度势,而大节不可夺。

三、 诛逆存顺与盟主之责
赵宣子请救宋昭公,灵公初以“非晋急”拒之。宣子直指“杀君逆天道”,终使晋师出而宋人悦。此段深合《春秋》大义:诸侯盟主,当“以讨乱为职”(《穀梁传》)。《诗·邶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更推及“国君之难”,盖因君臣秩序乃天地常道,逆之则灾戾必降。韩婴借事明经,揭示“顺天者存”的政教根本。

结语
本章由天道推人事,以生理喻治道,其要旨可概括为“时”与“义”:阴阳消息贵得其时,君臣父子守其大义。白公难中“死君”之择,晋救宋君之举,皆本于此。韩婴之学,实熔儒门精义与黄老阴阳于一炉,读者当于字外求之。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