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2|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3诗解8禹达乎为臣之大体责失身贼失臣虐失政暴失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4 19: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3诗解8禹达乎为臣之大体责失身贼失臣虐失政暴失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题文诗: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
岐山在北,左洞庭波,右彭泽水,由此险也.
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
犹未竭也.久喻教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
皆薄禹义,美舜之德.经有: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
及舜乎哉?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
彰舜德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
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也.夫禹可谓,
达乎为人,臣之大体.季孙氏之,治鲁也众,
杀人而必,当其罪也;多罚人而,必当其过.
子贡: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
必当其罪;罚必当过;先生以为,何也?
子贡曰奚,不若子产,治郑一年,而负罚之,
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库无拘人.
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
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使代,
子产死乎?及其死也,士大夫哭,于朝商贾,
哭之于市,农夫哭野,哭子产者,如丧父母,
今闻夫子,疾时国人,活则,国人皆骇.
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何哉!赐闻讬法,
而治谓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也;不教而诛,
谓之贼也;以身胜人,谓之责也.责者失身,
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
上位行此,四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
稽首谢曰:谨闻命矣.经有曰: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
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
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
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
经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
在泮饮酒,乐水之谓.问者曰夫,仁者何以,
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瞻仰,草木生焉,
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
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
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经有:
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山水有情.【原文】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为人臣之大体也。』
【原文】
季孙氏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讬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原文】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注释】
这段话是说水具有缘理而行的特性,似乎有礼、有勇、知命、有德,且水使天地得以成,万物得以生,使国家安宁,万事平顺,使人品德端正,因此,智者乐于水也。之所以以水喻智,就在于水是流动的,从而显出某种灵动的特性,人的智力也是以人脑力活动为基础的,水的灵动总给人以生命鲜活的体验,也能促使人的心智和性情的发展。因此,文人学者往往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也只有在这种寄情于山水的宁静中,心灵才能得到滋养,思维才更加活跃。
【译文】
有人问:"有智慧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水呢?" 回答说:"水是顺着地势流动的,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这就像有智慧的人一样.向下方运动,这与有礼貌的人一样.到深深的地下而不犹豫,与勇敢的人一样.在有阻碍的地方变得很清澈,与知道自己命运的人一样.一定要达到终点,不会后悔,与有德行的人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的原因啊!"【原文】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注释】
诚如孔子所言,仁者所『乐』之山真是太高了,不仅形体高大,雄伟壮丽,内蕴更是厚德载物,高尚无私。显然,这山既是天造地设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构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审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与仁者情怀的高尚,彼此照耀辉映,『通乎天地之间』,自然之山遂具仁者高尚情怀,仁者情怀也如自然之山的高大壮伟,具象生动,感人至深。大山得仁者深情观照而灵性浩然,仁者仰望大山而不断攀登做人做事最高标的。大山是仁者在天地间的剪影,仁者是大山在人文中的写真。大山乎?仁者乎?大山即仁者,仁者即大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遥想终生倡仁的孔子当年,论『仁者乐山』,正是这般况味。
陆香系 發表於 2025-4-4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三第八章阐发君臣大义与山水之德,其文理深湛,今试为析论:

一、臣道之极则
禹请伐苗而舜不允之事,非德有高下,实君臣职分使然。舜之为君,深谙"喻教未竭"之理,终以德化苗民;禹之为臣,恪守"善称君过称己"之义,其请伐非真欲战,乃"彰舜德"之权变。太史公言"禹之忠孝德于鬼神",观此可知臣道大端:处卑而不掩君辉,居功而不夺主名。后世诸葛亮"鞠躬尽瘁"、魏征"耻君不及尧舜",皆此道之嗣响。

二、为政四失鉴
子贡斥季孙"暴虐贼责"四失,实为政治病理学纲要。"不戒致期"如商纣炮烙之刑,"不教而诛"若秦法偶语弃市,"以身胜人"类王莽苛责臣下,"讬法而治"似酷吏深文周纳。此四者相生,终致"失身失臣失政失民"之恶性循环。对比子产"库无拘人"之治,可见《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为政要义。

三、山水比德论
释"智者乐水",非止观其流动之貌,更在体认"缘理而行"的宇宙秩序。水之五德(智、礼、勇、知命、德)实为《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具象化。解"仁者乐山",当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道,山岳"出云道风"正如仁者"博施济众"。董仲舒《山川颂》云"山则龙嵷嶵崔,水则罔象相追",正是对此意象的哲学升华。

四、诗教之微旨
引《诗》"载色载笑"喻舜之教,暗合《礼记》"温柔敦厚"之旨;"思乐泮水"章显礼乐教化,"太山岩岩"句见秩序象征。韩婴以诗证理,非徒辞章之巧,实承孔子"兴观群怨"之教,将山水意象转化为道德符号,此乃汉代经学阐释学之典型范式。

要之,此章以史事明君臣纲纪,借问答析为政得失,托山水喻人格理想,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儒家政治伦理学体系。其"德化优于刑政""山水比德"等观念,不仅影响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更为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理论先导。读此当思:为政者当如山岳持重,似流水达变;为臣者须若禹之明体,效舜之尽用,方不负圣人之微意焉。
牛皮风味 發表於 2025-4-17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三第八章阐微:臣道之极与山水之德

《韩诗外传》此章以舜禹治苗、子产施政、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四事,层层递进,揭示为政之本在于德化,而德化之基又根植于对天地大道的体认。其文虽简,义理深湛,今试析之。

一、舜禹之异:臣道大体的实践
禹请伐有苗而舜不许,非力不足,乃德有余。舜以“喻教未竭”为由,终使苗民自服,天下归心。子贡之问“禹德不及舜”,实未明君臣之义。韩婴指出:“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禹之请伐,非逞武勇,恰为彰舜之德。若君臣易位,舜亦必如此。此即“达乎人臣大体”——以成全君德为至要,以隐己扬上为至忠。后世所谓“功成弗居”,正此义之延伸。

二、子产之政:暴虐与仁恕的辩证
季孙治鲁“罚当其罪”,反被子贡斥为“暴政”,因其徒恃法而失教化。子产治郑则“三年刑罪亡”,民归之如父母,其关键在于“导德齐礼”。《论语》云“不教而杀谓之虐”,韩婴更申言“托法而治”四失:
责(苛责于人)则失身,
贼(不教而诛)则失臣,
虐(不戒致期)则失政,
暴(法令酷烈)则失民。

此四者,实为法家之弊的早期批判,亦与儒家“慎刑”“明德”一脉相承。

三、山水之喻:智仁之德的自然显发
智者乐水,因水“缘理而行,不遗小间”,其性似智;“蹈深不疑”似勇,“障防而清”似知命。水之德,刚柔并济,终成万物而不毁,恰如智者通权达变而守其本。

仁者乐山,因山“万民所瞻”,生养万物而不言。其巍然不动,如仁者安于义理;云蒸霞蔚,如德化广被四方。《诗经》“太山岩岩,鲁邦所瞻”,正喻仁德为邦国之基。

结语:德政与天道的贯通
本章由人事溯及自然,揭示为政者当效法山水之德:如水之智,通变而不失其正;如山之仁,厚重而滋养群生。舜之喻教、子产之宽刑,皆本于此。后世董仲舒言“仁者爱人,智者除害”,程颢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均可于此章觅得端倪。

《韩诗外传》之微言,非仅论君臣之术,更在彰明“天人合一”之理——唯有体认天地大德,方能成就人间至治。此即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之精髓所在。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学注疏体例,融合义理分析与文本互证,力求呈现韩婴思想的深层逻辑。引《论语》《诗经》为佐证,凸显儒家道统之连贯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